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334章 新中国的道路(第2页)
一切都只为了给新中国创造一个能够和平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是在冷战背景下的美苏两大阵营,除了少数地理位置和资源无足轻重的小国外,两大阵营都不承认中立国家。
两方都在争霸的背景下尽可能建立优势,削弱对方的势力范围。
而中国这个人口和面积都非常庞大的国家,无疑是双方都要争取拉入自己阵营的对象。
在可以预见的武力威胁和施压封锁之下,新中国想要中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全世界不是倒向社会主义,就是倒向资本主义,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
中立是伪装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外的第三条路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都是社会主义阵营极其重要的一份子。
但是加入了一方阵营,就势必要与另一方阵营敌对。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继续“扶蒋反共”,对新中国实行贸易管制和禁运。
并且命令所有接受了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物资禁运。
(二战结束美苏争霸的背景下,马歇尔计划正式提出于1947年6月5日。
其计划表面是二战后产能过剩的美国,对以欧洲为主的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以帮助欧洲战后重建。
实则就是扶持拉拢世界各国,扩大阵营的争霸政策,谁不听话就削减贷款和援助,以达到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
所以不是中国不愿意走中立的道路,而是从诞生之初就是社会主义出身的新中国,如果再不“一边倒”地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就只能被迫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
当然站队也要有站队的好处。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便率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新中国建交。
随后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苏联也给予中国一定的支持,有助于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提升国际地位。
同时也从这一年开始陆续派遣一些专家到中国,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规划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