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334章 新中国的道路
【新中国的基本制度有了,但是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国际环境都极不乐观。
1949年的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极为落后的农业国。
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占约百分之七十,工业总产值比重占约百分之三十,而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百分之七点九。
除了纺织和煤炭工业稍微有那么点基础,其它工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就连自行车这种技术需求较为简单的工业产物,新中国都不能自主生产。
并且仅有的工业分布还极不平衡。
据1948年国民党当局的全国经济普查统计,以用机器,雇工三十人以上,资本一万元以上为标准,当时全中国符合登记的工厂仅有三千九百三十五家。
其中光是上海一座城市就占到了两千一百六十四家,占比达到了全国工厂总数的一半还多。
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四个城市的工厂占到了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所以一方面少数东部沿海的城市呈现出一副畸形繁荣的假象,实则经济凋敝,有无数的失业者和庞大的城市人口靠着卑微的服务行业维持生计。
而另一方面是中国广大的内地仍然处在极为落后的自然经济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
说是自给自足其实都已经是比较好的状态了,很多的贫雇农还要靠借贷维持摇摇欲坠的生计。
庞大而穷困到极点的人口、落后的经济基础、发展的失衡、随处可见的匪患……
这就是被国民党掠夺一空,破坏一空,共产党接手的烂到难以言喻的烂摊子。
而与内部条件极不乐观相对的,是更加复杂的外部国际环境。
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两极冷战争霸下,新中国要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线值得深思,也必须深思。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动荡和战乱,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是愿意在平等的前提下与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哪怕是战败后的日本,只要日本实现去军国主义且民主化,中国也愿意与之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