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334章 新中国的道路(第3页)
这些专家在工业、农业、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经验分享,对新中国初期了解和学习苏联的建设模式与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期间还向中国输送了大量的文化作品、科技资料等,帮助中国培养俄语人才,为中国了解苏联的文化、科技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对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在1950年时,苏联向中国提供三亿美元贷款,按1950年汇率折算人民币约合九亿元。
当时全中国一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五百七十五亿人民币,一年的财政收入为六十二亿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还算不得庞大,苏援的真正巅峰还是在中国打赢了那场堪称立国之战、生死存亡之战的抗美援朝之后。
背靠苏联全力发展国计民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走的道路。
而要更加详细一点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则是新民主主义道路。
从1949年到1951年底,当时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土改也还在进行,私有经济占了国内经济很大的比重。
基于形势需要,主席给出的政策是社会主义不能一蹴而就,不要“四面出击”打击生产积极性,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于是在经过实践的详细规划后,新中国确定了在发展国企工厂等国有经济的同时,保留私有制经济。
这条道路制定的最初构想,就是调动一切生产力完成工业化,再在经过人民的同意之后再转入社会主义,理论上这条路可能要走十几二十年。
而这条根据中国实情制定出的公私共存特色道路,就是主席所提出来的新民主主义。
可是在四年之后,中央却突然决定提前转入社会主义,开始对资本主义改造。
这其中内含的原因与背景比较复杂。
但要从其中的关键影响之一,以及从时间线出发,却是先要从那场被称之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开始说起。】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