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灭大西之战(3)(第3页)
刘雯占领留坝后,在这里等候着皮洙。
皮洙在凤县与江天一告别后,沿着连云古道赶往留坝。
连云古道是连接陈仓道、褒斜道的分道,起点在凤县(今凤州镇)的草凉驿,经武都山的柴关岭后,便能到达留坝,就进入了褒斜道,全长约90里。
皮洙率部沿着连云古道行走了约60里后,来到了柴关岭。
柴关岭原本只是凤县与留坝之间的一座山岭,其山势平缓,中间凸起一座小山峰,形似一捆柴火而得名,山峰海拔约
1650米,岭上建有一座纪念张良的寺庙。北宋期间,为了抵御金军南侵,在这里建立了军事堡垒,名为“柴岭关”。此后历代都在这里驻兵,到了明代,“柴岭关”被演化为“柴关岭”,朝廷修缮了岭上的城楼,成了凤县与留坝之间的重要通道。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后,也在柴关岭驻有200名士兵。他们见明军从凤县而来后,逃往了30里外的留坝。
驻柴关岭的大顺军逃到留坝后,发现明军已占领了留坝,他们不得不向明军投降。
刘雯、皮洙在留坝会师后,来到武关驿镇,沿褒水河河谷继续南下。这一段的道路有几段是石砌的栈道,悬空在半山腰。
这些栈道在嘉靖年前都是木栈道,到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后,褒城县知县张庚才将木栈道改为了石砌栈道。石砌栈道由石条、石柱、石板等组成,石条宽、高都为40厘米左右,一头深入侧面的石壁中,钳入深度约50厘米,另一头有石柱支撑。这些石柱的宽、厚都在20厘米左右,下端嵌入岩石约30厘米,上段与石条用糯米浆粘接。石条、石柱的间距约30-50厘米,石条上铺设有厚度在10厘米以上的石板。万历十三年(1585年),汉中府知府崔应科又组织工匠对褒斜道进行了整修。进入崇祯年后,因农民军数次进出褒斜道,很多路段的栈道已破损,官府也没钱修复。李自成占据陕西后,大顺朝也没修复这些破损的栈道。
警卫营自进入褒斜道后,已看习惯了这种栈道,皮洙部的士兵看到这种栈道后,心想褒斜道比陈仓道、连云道难走多了。
前行约30里,大家来到了虎头关(今属马道镇)。
虎头关是褒斜道上的一个关隘,大明朝廷曾在这里设有驿站,称为“马道驿”。人来人往多后,马道驿就成了镇子。此时的马道驿还在大顺军手里,关上驻扎着500名大顺军士兵,他们听说明军已占领了西安后,与留坝的大顺军一样,选择了投降。
刘雯、皮洙率部继续沿着褒水河南下40多里后,来到了鸡头关。
褒斜道在这里有一高耸的山嘴,一直深入褒水河中,山嘴形势陡峭,近乎直立,人员无法从岸边通过。此山嘴形似“鸡头”,便被称为“鸡头峰”。古人为了打通褒斜道,就在山嘴下开凿了一东一西两条隧道,东隧道长越16.5米,西隧道长约15米,隧道北洞口高约4.1米,宽约3.75米,南洞口高约3.45米,宽约4.2米。开凿这2条隧道时还没有“隧道”之称,这2条隧道就被称为“石门”。在“石门”两边驻扎军队后,就形成了关隘,称为“鸡头关”,此关因有两条隧道,故又称为“石门关”。鸡头关的南边就是“褒斜道”的出口“褒口”,褒口外就是褒城县县城(今褒城镇)。崇祯十六年(16si3年),褒城县知县为了阻止农民军进出褒斜道,曾堵死了“石门”,致李自成的农民军被困汉中盆地,遭到官军清剿后损失惨重。赵光远投降大顺军后,“石门”才再度开通。马科、贺珍与李定国、艾能奇去了关中后,鸡头关被移交给了大西军。
驻扎在石门关的大西军见明军从北边来后,逃到了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