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灭大西之战(3)(第2页)
沔县城墙再坚固,也挡不住飞虎军的大炮。当飞虎军的飞艇起飞后,冯双礼就被击毙在了城头。活着的大西军见主将被“天军”打死后,纷纷扔掉武器,跪在了地上。
江天一占领沔县后,从俘虏那里得知张献忠正在汉中府各城抓百姓挖壕沟后,立即
将情况报告给了南京兵部,并开仓放粮。郑瑄收到江天一的电报后,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在苏州的朱慈烺。朱慈烺下令户部立即筹集粮食、种子,征招江南各地的船舶将粮食、种子运往汉中。户部在筹集种子时,从江南采购了大量的土豆、红薯、玉米种子,此后,汉中府开始大量种植土豆、红薯、玉米。
等孙禄保、朱化龙来到沔县后,江天一从朱化龙那里得知大西军屠了成都城后,当即下令将俘获的大西军军官全部推倒汉江边上砍了头。
江天一、孙禄保、朱化龙处置了大西军俘虏后,率部向汉中进军。
此时,刘雯的警卫营、皮洙部也拿下了褒城县。
刘雯率部离开西安,来到了郿县(今眉县)的五丈原。
五丈原是秦岭余脉棋盘山北麓的黄土台塬,海拔750米,塬上地势平坦,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最窄处只有五丈,故称“五丈原”。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曾在此屯兵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警卫营从五丈原来到了东南五里处的斜峪关。斜峪关是褒斜道的北入口,斜谷水(今称斜水,也称石头河)由此流出后,注入渭河。据说斜谷水两岸的田地都是诸葛亮屯兵时开垦的。自三国起,斜峪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在此驻有重兵。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后,斜峪关也落到了大顺军之手。飞虎军占领郿县(今眉县)后,驻守在斜峪关的大顺军就已投降了明军,他们见警卫营到来后,当即打开了关城。
刘雯率部进入斜峪关后,沿着斜谷水河谷前行70里后,来到了斜谷水的上游衙岭(今属太白县五里坡),又沿着褒水河(今称褒河)河谷南行100多里后来到了三交城。
三交城是褒水河、西水河(今称西河)、嵩坝河交汇之处,汉高祖刘邦曾在这里筑有城堡,称为“三交城”,此后成了军事要冲。西魏时期,三交城被洪水冲毁,后来在附近的梭椤村重建了三交城(也称梭椤城)。南宋时期,宋军、金军在这里发生了激战,三交城又被毁,后来宋军又重建了三交城。进入明代后,在三交城建有“洪武寺”,并在城内建兵营,设武衙门。进入崇祯年后,因农民军数次经褒斜道进出汉中、关中,三交城遭到了严重损毁。李自成占据陕西后,也在三交城驻有200名军队。飞虎军占领郿县后,驻三交城的大顺军还没有投降明军。他们见400名明军来攻后,不相信明军已俘获了李自成,心想尽管你们兵力比我们多,可我们有城池可据,就决定抵抗。谁知他们这点兵力在警卫营面前连个屁都不是,刘雯用步枪、马克沁、手榴弹让他们领教了什么叫“热兵器”。
警卫营消灭了三交城的大顺军后,沿着褒水河继续前行约40里后,来到了武关驿镇。
武关驿镇是褒水河、武关河(今也称丙河、北栈河)的交汇处,因地处褒斜道必经之地,历朝历代在这里设有驿站,时间久远后就在这里形成了镇子。明代在这里设有哨所,归属留坝巡检司。李自成占据陕西后,大顺军在武关驿镇也驻有几十名军队。他们见明军来攻后,沿着武关河逃往了留坝。
留坝在武关驿镇西北20里,为南北交通要地,素有“秦汉咽喉”之称。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在留坝设巡检司,属凤县管辖。进入崇祯年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数次经过留坝,留坝城遭到了严重损毁。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后,在留坝驻有1千名军队。
警卫营沿着武关河(今称北栈河)河谷来到留坝镇。驻守在镇里的大顺军听说明军已占领了西安、俘获了李自成后,放下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