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灭大西之战(3)


 孙禄保、皮洙离开阳平关,沿着五丁峡(也称金牛峡)向东挺进,来到了大安镇。 

 五丁峡是五丁山北麓的峡谷。传说在先秦时期,秦国想征服蜀国,但苦于没有可通行的道路进入蜀国,秦王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叫人做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这些金子是石牛下的蛋。贪婪的蜀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托人给秦王,向他索要这些能下金蛋的石牛。秦王知道蜀王中计,便马上答应了,但要求蜀王自己派人来取石牛。蜀王心想这些石牛很重,必须开山凿路才能将石牛搬回蜀国,于是派了5个大力士前往秦国。这5个大力士展现神威,硬是开凿出了一天道路,然后把石牛搬回了蜀国。5个大力士开凿的这条道便是后世称为的“金牛道”。蜀王得到5条石牛后,才发现这些石牛根本就不会“下金蛋”,方知上当受骗了。秦王得知“金牛道”已打通后,又十分忌讳蜀国的5个大力士,也不敢马上进攻蜀国,就托人告诉蜀王,金牛是没有,但有5个天仙似的美女,比金子还珍贵。蜀王是个好色之徒,听了以后,欣喜若狂,再次叫5个大力士去秦国,接5个美女到蜀国。5个大力士带着5个美女归国途中,遇到一条巨蛇在吃人。5个大力士见状,便与巨蛇搏斗,想为民除害。搏斗中突然妖风四起,地动山摇,大山崩塌时将5个大力士和5个美女都压死了。崩塌的大山化作5座峰岭,后人将这座大山成为“五丁山”,山下的峡谷称为“五丁峡”。由于“五丁峡”是金牛道的一部分,故“五丁峡”又称“金牛峡”。 

 自金牛道开通后,在五丁峡里经过的商旅多了,就在峡谷里形成了镇子。唐代在“五丁峡”地区设立了“金牛县”,“五丁峡”里的镇子成了“金牛县”的县治,便称为“金牛镇”。宋代为了抵御金军入侵,在金牛镇设立了大安军,“金牛镇”便成了“大安镇”。 

 孙绿宝、朱化龙率部过了大安镇后,又向东走了约60里后,就来到了沔县。此时,江天一已在城里等着孙禄保、朱化龙了。 

 江天一率部离开略阳县城后,向东翻越了飞仙岭。 

 在略阳县、沔县(今勉县)交界处也有一座嶓冢山,它呈东西走向,是汉江的源头。楚汉相争时,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领兵退入汉中,在嶓冢山屯兵养马,蓄积力量,图谋重返关中,后人也将“嶓冢山”成为“汉王山”。嶓冢山有很多山峰,主峰海拔约1700米,“五丁山”便是嶓冢山的余脉。据说唐代的道士徐佐卿在嶓冢山修炼成仙,后人便将他闭关修炼的山峰称为“飞仙岭”(位于今略阳县接官亭臭草塘沟口)。 

 飞仙岭是从略阳县城去往沔县的必经之路,大明曾在岭山设有驿站。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后,也在飞仙岭驻有一支百人的军队。马科、贺珍去了关中后,大西军在岭上也驻扎了军队。他们得知明军占领了略阳城后,慌忙逃往了沔县。 

 明洪武三年(1370年),沔县称为“沔州”。洪武四年 (1371年),知州王昱将州治迁至白马塞,因白马塞有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将“白马塞”改名为“武侯镇”。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沔县”。王昱将州治迁至武侯镇后,便在“古阳平关”西建了新城,沔县县城就有了东城、西城之分,东城称为“城堡堡”,西城称为“县城”,东西两城的城周为五里,城墙底厚二丈四尺、顶宽二丈、高二丈四尺。城墙开设有四门,东为“朝阳门”,南为“望江门”,西为“拱汉门”,北为“拱辰门”。不过,城外并没有开凿护城河。进入崇祯年后,农民军数次进出沔县,武侯镇遭到了严重损毁。马科、贺珍进攻汉中,赵光远投降大顺军后,沔县就落到了大顺军之手。李定国、艾能奇率10万大西军进入关中后,马科、贺珍也将沔县交给了大西军。 

 大西军驻守沔县的将领是冯双礼,他正率军民在城外挖着深壕。他从飞仙岭逃来的士兵那里得知明军来攻后,忙下令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