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决战山西(17)
阳和卫辖境在辽代属于长青县,在金代属于白登县,县治在白登镇(今大白登镇),元代初废县为镇,入大同县,后复置白登县,属大同路。进入明代后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废县,设阳和卫,卫城设于白登镇北20里的黄水河畔。宣德元年(1426年)又将设于大同西60里的高山卫徙于阳和卫。嘉靖十四年(1535年)将城墙包以砖砌,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开有三个城门,东为成安门,南为迎宣门,西为成武门,各城门均有瓮城。城墙外有宽、深均为三丈的护城河。卫城东半部属阳和卫,西半部属高山卫,正常时两卫应有1万1千多人,但到了崇祯年间后,由于大量兵丁逃亡,两卫实际的兵丁只有8千多人,驻扎在阳和卫城、虎峪口、阳和口、镇川堡、弘赐堡等城堡内。去年阳和卫、高山卫的明军随姜镶先投降了大顺朝,后投降了大清朝。清军与大顺军在陕西开战后,驻守在阳和城的部分清军随姜瑄、高勋去了太原、保德。陈子龙的关宁军从塞外进攻长城后,抽掉了很多清军驻守边堡,留在阳和卫城的清军只有500多人,由姜镶手下的将领郭二用率领。
图赖率4千多人逃到阳和卫城后没几天,就有2千多武赖的手下也逃到了城里,这下他知道武赖已战死了。现在他见明军追来了,心想如再逃到大同的话,阿济格必会杀了自己,于是决定据城顽抗。
鲁之域派人来到阳和卫城城下,告诉图赖,北京的多尔衮已经投降了,希望图赖不要再顽抗了,马上开城投降。
图赖怎么可能相信多尔衮会投降呢?他心想城内有6千多人,还怕了你们不成,就下令朝鲁之域的使者开炮。幸亏鲁之域的使者机灵,躲开了城里射来的实心弹后,跑了回去。
鲁之域见图赖不愿投降,就下令攻城开炮。明军的大炮响后,城墙上的清军大炮全部被炸毁,连带着炸死了几百清军炮兵,吓得很多清军跑下了城墙。随后,燧发枪手抵近城墙,将敢于露头的清军击毙。
一部分明军扛来云梯,在燧发枪手的掩护下开始攀城,在快攀到城墙顶时,先朝城墙上扔出手掷弹,将躲在城垛下的清军炸死后,再翻身上城墙,然后与城墙上的清军展开搏斗。
一部分明军偷偷来到城门口,将炸药放在了城门下。很快,几声巨响后,三个城门全部被炸开了。明军顺着城门冲进瓮城后,朝瓮城上的清军扔出了手掷弹,然后顺着马道冲上城墙。
迎宣门城楼上,正与明军战斗的清军突然看见阳和卫城守备郭二用高举着图赖的头颅,大喊道:“别打了,图赖已被我杀了,我们投降了。”
郭二用的部下也大声喊道:“别打了,投降吧。”
原来,郭二用见明军灭了武赖后,又见明军的火器凶猛,心想在这种火器面前,谁能挺住?这下,他相信多尔衮真的投降了,如要顽抗到底必会命丧此地,就与部下串通后,杀了指挥作战的图赖,向明军投降。历史上,16si9年姜瓖叛清后,郭二用也跟着叛清,兵败后被清军杀死。
迎宣门上的清军见图赖已死,就纷纷扔掉武器投降了。
迎宣门的清军投降后,成安门、成武门的清军也纷纷投降了。
鲁之域拿下阳和卫城后,率部攻向了大同东北60里的聚落堡(今聚乐堡)。
聚落城始建于天顺五年,与同年建置的高山城一起分别称为大同城的东、西两翼城。弘治十三年对聚落城进行了扩建,隆庆六年将城墙包以砖砌,城周三里三分,高三丈七尺,开设有东、西两门,东为镇安门,西为怀远门。它既是明军的军堡,也是朝廷的驿站。去年,驻守在聚落城的明军随姜镶先降了大顺,后降了大清。
鲁之域拿下聚落堡后,便能直接进攻大同。
在鲁之域拿下阳和卫城时,关宁军吴志葵部也拿下了阳和卫城西北20里外阳和山(今称青陂山)的阳和口堡(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守口堡村)。
阳和山在汉代前称为雁门山,阳和口也就称为雁门口(不是代州的雁门关),四周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早在战国时期就是重要关隘。唐代雁门山称为“葫芦峪”,金代称为“墨谷山”,金崇庆元年(1212年),蒙古人大举进攻西京(即大同),金军元shuai奥屯襄率80万大军增援西京,在“墨谷口”遭到蒙古人伏击。进入元代后,将雁门山改称“阳和山”,“墨谷口”就成了“阳和口”。进入
明代后,阳和口堡成了大明抵挡北元入侵的前哨之一,它的东边有虎峪口堡、白羊口堡、瓦窑口堡,西边有镇边堡、镇川堡、弘赐堡。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前,明军5万人马在此被蒙古瓦剌部全歼。嘉靖年间,明军重修了阳和口堡,但也没挡住蒙古人的大举进攻。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孙子投奔明朝,俺答汗率大军从阳和口入关,威胁大同,逼迫大明归还孙子,开放边市。“隆庆议和”后,朝廷在阳和口堡也开设了马市,与西边的得胜堡、东边的新平堡齐名。
陈子龙的关宁军从塞外进攻长城后,清军不得不向长城各堡阳增兵,阳和口堡的清军兵力达到了1千人。吴志葵趁鲁之域进攻阳和卫城时,趁机攻下了阳和口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