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决战山西(16)


 在天成镇,2万余清兵还在进攻着由鲁之域率领的关宁军。 

 天城镇处于大同盆地的最东部,它的南部是孤峰山,北部是苏木山,两山之间就是连片的天成平原。隋朝时期,在天成镇设驿站,称为玉泉驿,后来置玉泉县。唐代在这里置天成军,这就有了“天成”的地名。辽代在此设天成县,金代在此筑天城堡,成了军事要塞。进入明代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天成县置天成卫兼置镇虏卫,当时的镇虏卫在长城外河套地区的黑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距天成镇230公里。靖难之役后,永乐帝采取了军事收缩策略,内迁了长城外的很多卫所,镇虏卫内迁到北直隶。宣德元年(1426年),为巩固晋北,镇虏卫复还旧治。正统十四年(1449年)镇虏卫内迁到天成镇,这样天成卫、镇虏卫都在天成镇,永嘉堡(也加永加堡)、新平堡、保平堡、平远堡、桦门堡、渡口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白羊口堡等就属于天成卫、镇虏卫管辖。 

 洪武年间在南洋河南岸重筑天成镇后,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有七百二十六个城垛。城池开有4个城门,东为文安门、南为迎恩门、西为武宁门、北为镇远门。城墙外还有护城河,河水就来自南洋河。 

 天成镇东60里是宣府镇怀安卫驻地,镇北约30里就是关宁军吴志葵部占领的瓦窑口堡,镇北约55里是西洋河,沿河有新平堡、平远堡、渡口堡、柴沟堡等城堡,镇东北约40里的南洋河北岸有永嘉堡。 

 大顺军东进后,天成卫、镇虏卫的明军随姜镶投降了大顺军。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驻守在天成镇的大顺军又随姜镶投降了清军。 

 由于陈子龙的关宁军占领了漠南,高勋、姜镶去府谷增援唐通时,阿济格也不敢从天成镇大量抽兵,因此镇上还留有2千多清兵。宣府万全卫的清兵逃到天成镇后,镇内的清兵一度达到了近4千人。 

 明军收复宣府后,鲁之域率部从柴沟堡沿着南洋河西进,首先占领了永嘉堡,然后来到了天成镇。镇内来自万全卫的清兵见明军追来后,大多逃离了,这样留在天成镇的清兵还有近3千人。尽管鲁之域手下有5千人,但要驻守张家口、万全右卫城(今万全镇)、万全左卫城(今左卫城)、怀安城(今旧怀安镇)等城堡,因此鲁之域带到天成镇的只有1千人。这1千多人的火力让镇内的清兵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开花弹”,射程达300步远的燧发枪让清兵知道了什么叫“远程”武器。他们被打死了1千多人后,不得不选择投降。由于他们原来都是明军,鲁之域将投降的军官杀掉后,便将投降的士兵编入自己的队伍,这样守在天城镇的明军就有了近3千人。 

 鲁之域占领天成镇的目的并不是要进攻大同,而是要吸引大同地区的清军主力,顺便封锁清军的东逃之路。 

 图赖、武赖率2万清兵来到天成后,见城内的明军只有3千多人,便将天成城团团围了起来,然后开始攻城。 

 清军攻城后,图赖、武赖发现不对头了,尽管城里大部分明军使用的是弓箭、大刀、长矛、火铳,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明军使用的武器与塞外进攻长城各城堡的明军火器是一模一样,他们不仅有能射开花弹的大炮,也有射程达300步的“火铳”。清军在死伤了2千多人后,图赖、武赖就不敢再强攻了。两人商量后,决定由图赖留下,围困天成城,由武赖去进攻宣府。 

 武赖率1万清军沿着南洋河东进40里后,来到了永嘉堡,发现城堡里也有明军。 

 永嘉堡始建于辽代,原名“王堡屯”,是辽国的一处驿站。进入明代后,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在旧址上重筑城堡,称为“永嘉堡”,常年驻军300人左右。嘉靖年间对城堡进行了修缮,万历年间将城墙包以砖砌,城周约2440米,高约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