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决战山西(16)(第2页)
永嘉堡西偏北25里就是瓦窑口堡,北35里的西洋河沿岸有新平堡、平远堡、渡口堡。当初为了便于竺碧波率部赶往雁门关,瓦窑口堡就已经被关宁军吴志葵部占领了,明军收复宣府地区后,吴志葵部顺势占领了新平堡、平远堡、渡口堡。鲁之域占领永嘉堡后,考虑到瓦窑口堡已被吴志葵部占领,因此他只在永嘉堡内留下了300人驻守。
武赖见永嘉堡只有300多名明军,心想拿下这座城堡后,还能补充点粮草,就率部进攻,谁知攻了2天后,不仅没靠近城堡,还被打死了近千人。武赖心想还是赶往宣府要紧,要是在这里与明军纠缠下去,会误了大事的,于是就率部从南部高170多米的猪头山绕过了永嘉堡,沿着南洋河河谷继
续东进,前行50多里后,就来到了的柴沟堡(今怀安县县城柴沟堡镇),发现镇里有2千名明军驻守。
南洋河与西洋河在柴沟堡交汇后,向东流约9里汇入洋河。在唐代以前,柴沟堡是西坡东洼,北泉南沟,林木葱茏,绿草成茵,加之水源充足,汉民在此利用水源开垦了土地后灌溉,成了沃野千里的农耕区。突厥在北方兴起后,柴沟堡一度被突厥人占领。进入唐代后,唐军夺回了柴沟堡,柴沟堡成了边防要冲。唐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巩固边防,在此营筑堡垒,当时称为“砦沟堡”。进入宋代后,“砦沟堡”被辽军占领,成了辽国的后方,因长满了灌木丛林,辽人取柴用之,故“砦沟”就成了“柴沟”。成吉思汗灭金后,在“柴沟”建立了由蒙古人居住的“柴沟营”。进入明代后,柴沟营被明军夺回。正统二年(1437年),为巩固边防,抵御北元入侵,就在柴沟营筑城堡,开设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宣府镇下西路参将驻柴沟堡,辖洗马林、柴沟堡、西洋河、李信屯、怀安六城堡,这样尽管柴沟堡没有设卫,其军事地位却高于怀安卫城,高峰时驻兵多达3千余人。柴沟堡东50里就是万全峪城(即万全左卫城,今左卫镇),东南约50里就是怀安卫城(今旧怀安镇)。万历二年(1574年),将柴沟堡城墙加高,包砌砖石。去年,王承胤降李自成后,柴沟堡被大顺军占领,后来李0鉴、王应晖降多尔衮后,柴沟堡被清军占领。
不久前,明军收复宣府地区,驻守在万全右卫城、万全左卫城的清军逃往天成镇后,在居庸关宣布反正的刘芳名率部进驻了柴沟堡、怀安卫城。刘芳名原本手下有1千人,后来曲登斌给他补充了1千名俘虏,这样他的手下就有了2千人,为此,刘芳名十分感动,心想自己反正后,曲登斌并没有歧视他。他进驻柴沟堡不久,就听说郭升在山西榆次城也宣布反正了。现在他见清军来攻后,一边派人去渡口堡、左卫城报信,一边对手下说道,我们以前曾对不起朝廷,反正后他们也没瞧不起我们。现在鲁千总手下的1千人(事实上是3千人)在天成镇吸引了近万清兵,守在永嘉堡的300名弟兄还击退了清军的进攻,我们这2千人要是还守不住柴沟堡,今后还有脸见人吗?刘芳名的手下也纷纷表示,这一次要做一回真正的大明军人,坚决守住柴沟堡。
柴沟堡处于两河交汇处,西边是高约200米的南山,东边是高约150米的龙王庙山,南洋河就从两山之间的峡谷流出。武赖攻不下永嘉堡时,可以从高170多米的猪头山绕过永嘉堡,如他要赶往宣府,要么拿下柴沟堡,要么沿着南洋河退回15里,然后沿着龙王庙山的南麓向东,再沿着洪塘河河谷到万全左卫城。但他见守城的正是原守居庸关的刘芳名时,恨得牙齿嘎嘎响,心想一定要攻下城堡,杀了刘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