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决战山西(15)
阿赖率1万人马离开大同后,赶往浑源。
途中,他想着阿济格对他的叮嘱,过了紫荆关后,要先派人去北京。如京城平安,就不要去北京,直接赶往居庸关,配合图赖、武赖夺回居庸关。
这个阿赖是能理解的,毕竟多尔衮没有送来勤王的命令,阿济格从大同擅自派兵入京,搞得不好会被视为“谋反”。到时,多尔衮不仅会杀了自己,甚至也会杀了阿济格。
行进100多里后,阿赖来到了浑源,再往前就是恒山了。
恒山分广义的恒山山脉和狭义的恒山。广义的恒山山脉位于大同东南部,西起山阴,东至张家口堡(今张家口),连绵600余里,最高峰为馒头山(位于今山阴县、应州县交界处),海拔2426米。狭义的恒山就位于浑源县城南20里,也即所谓的“北岳恒山”,其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
尽管恒山很高,但浑源川(今称浑河,为桑干河的一级支流)有一条支流从恒山流出,这条支流称为唐峪河。沿着唐峪河河谷就能穿越恒山,到达灵丘。
阿赖率部进入唐峪河河谷,行进了2里多后,看到半山腰有一个不大的寺庙,建筑都是悬空的木结构,山下有一片地,长着绿油油的麦子。一个部将告诉阿赖,这个寺庙叫“悬空寺”,已有1千多年历史了。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由天师道长寇谦之的弟子遵遗嘱所建。尽管见的是道观,后来成了道、佛为一体的寺庙。此后,历代都有修缮,进入明代后,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过。很多来过悬空寺的文人骚客都在此留下墨宝,如唐代的李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篇,明代的徐霞客也惊叹其为“天下巨观”。
阿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心想这样的寺庙倒是没见过,于是决定去见见方丈。他翻身下马后,带着几个部将,沿着台阶爬到了“悬空寺”。阿赖进了寺庙后,来到大雄宝殿,伏地拜过佛祖,起身后见门口站着一个近60的老和尚,忙说道:“师傅,方丈在吗?”
老和尚双手合十,说道:“回施主的话,本寺已有一年多没方丈了。”
“怎么会呢?”
“乱世之时,很少有人来这里,庙里也养不起几个人了。”
“那你们靠什么生活?”
老和尚指着山底下的田地,说道:“我们也是靠这片地来养活自己。”
阿赖这才知道山下的麦子是庙里的和尚种的。他见这个和尚这么一把年纪了,修为一定很高,就问道:“我要去京城,你能帮我看看凶吉吗?”
老和尚听后,凝神望着他,然后说道:“施主,你印堂发黑,恐有血光之灾。”
阿赖一听,忙问道:“师傅,我要怎么才能趋吉避凶?”
“施主是行伍之人,很难避凶。”
阿赖听后,心想自己去京城,必有恶战,所以老和尚说自己很难避凶。他令部将拿出几两银子放到供台上,然后对老和尚说道:“师傅,谢谢。”
老和尚嘴里念叨着“阿弥陀佛”,送阿赖下了山,等阿赖快到山脚下时,朝阿赖喊道:“施主,要多行善事。”
离开悬空寺后,阿赖率部前行10里后,来到了瓷窑口镇。
浑源有丰富的高岭土、煤炭资源,早在唐代时就在瓷窑口地区开采高岭土,利用木炭烧制瓷器,时间久后,就发展成了镇。进入明代后,在浑源地区发现了煤炭,人们就利用开采的煤炭来烧制瓷器,瓷窑口就成了大镇,烧制瓷器的磁窑沿唐峪河两岸连绵10里。
阿赖见镇上的磁窑窑主不仅把烧制的瓷器堆在窑口,连路上也堆满了瓷器,人、马都没法通行了,就令窑主把路上的瓷器搬开。可每个窑主都哭着脸说道,我们烧制的瓷器因战乱卖不出去,不得不堆在路上。绝大部分窑工因赚不到钱都离开了镇子,这么多瓷器你让我们怎么搬?
阿赖很想令部下将这些瓷器砸烂,但想着老和尚让他多行善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令手下将路上的瓷器小心翼翼地搬到路边,然后率部离开了瓷窑口。
过了瓷窑口,向前行进了几里路后,来到一个宽约150米的谷口,见路边倒下了几颗大树,树干有锯痕,明显是有人故意为
之。阿赖看看四周也没有村庄,也不知道是何人所为,就令人搬开大树后继续前行,才走了几百步路,又见到路上散落着很多大石头。阿赖不得不令人将石块搬走,然后继续前行。可走了几百步路后,又见前方不是横着大树,就是横着石块。阿赖明白了,这些肯定是周边的百姓为了阻止他们前行,故意设置的障碍。
部将对阿赖说道:“这些村民很可恶,必须将他们杀了才解恨。”
阿赖刚想答应,又想到了老和尚说的“血光之灾”,于是忍住了,对部将说道:“你知道是哪些村民在路上设置了障碍?乱杀无辜会遭天谴的。”
“可照这个样子,我们什么时候能赶到京城?”
“阿济格又没规定我们几天之内要赶到京城?再说,万一明军并没有进攻京城,我们这么赶着去京城,不是找死吗?”
阿赖手下的几个部将听了阿赖的话后,想想也有理,就没再说杀村民的话。奇怪的是,路过的几个村庄,阿赖发现村民都没有剃发,还盘着头发,心想是不是浑源县的知县还没颁布“剃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