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收复河南(4)(第3页)

 龚广方占领了新安、渑池后,扑向了黄河南岸的陕州(今三门峡)。 

 在西周时期,河流将黄土高原冲刷出下面为沟,

上面为平地的大大小小的“塬”,因黄河以南、洛水河以北有很多这样的“塬”,被称为“陕地”,“陕”字就是指山谷夹持的地方。西周灭商后,周武王的2个叔叔分封在陕境,西边为虢国,东边为焦国。后来虢国灭焦国后,有了成语“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秦国占领“陕地”后,设陕县。西汉时期设弘农郡,陕县属之。北魏时期改“弘农郡”为“陕州”。此后,隋、唐、五代、宋、元、明均设陕州,陕县为陕州的附郭县。唐朝时,在陕地设了个官职“陕虢节度使”,后来改为“陕西节度使”,此后历朝都用“陕西”来指“陕地”以西的地域,即潼关以东属河南,潼关以西属“陕西”。 

 无论是唐朝之前,还是唐朝之后,由于陕州地处进出中原的咽喉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统治者都在陕州驻有重兵。陕州城因兵事频繁,屡建屡毁。明代修复陕州城后,到了崇祯年间也被李自成摧毁。李自成退往陕西后,为了全力对付清军,兵力显得不足,因此并没有在陕州驻重兵。多铎渡过黄河,接收了李际遇的20多万部队后,率17万部队西进,轻松占领了陕州后,直逼潼关。 

 屯齐退到陕州后,令姬子英留下,与多铎留守陕州的部队一起阻击虎贲军,因此清军在陕州有3千人马。 

 不过,陕州的3千清军终究挡不住虎贲军的炮火,被龚广方轻松占领。随后,龚广方率部沿着黄河南岸向西进军。行军途中,龚广方、桂栋材、段廷欢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河中的“三门峡”。 

 陕州城南部为崤山,北部隔黄河对望的就是中条山,所在的黄河通道有一段峡谷被称为“三门峡”。“三门峡”段河道中有神岛、人岛、鬼岛、炼丹炉、梳妆台、中流砥柱等六个岛屿,还有很多半岛状礁石,这些岛和礁石将整个水道切割为三股急流,分别称为鬼门、水门、人门。古代漕运时,因人门的水流比较平缓,船舶都走水门,可即使如此,如将“关”东地区的粮食物资用船逆水输往关中平原时,也是极为困难的,需要在三门峡两侧的崖壁之上开凿栈道,以人力拉纤的方式帮助船只通过“人门”,因此当中原王朝的经济中心向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转移后,长安城就逐渐失去了帝国的政治中心的位置。在后世,修筑了三门峡水库后,为了打通黄河河道,三门峡河道中的大部分岛屿、礁石被炸掉,只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中流砥柱”。 

 前行50多里后,虎贲军来到了灵宝县,消灭了驻扎“函谷故关”的1000名清军后,龚广方、桂栋材、段廷欢来到了太初宫。 

 春秋时期,老子来到函谷关,在这里静修、著书,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后世,为了纪念老子,就在这里修建了“太初宫”。后来历朝历代都对太初宫进行修缮,崇祯年间因战乱,太初宫已破败不堪了。 

 参观完后,桂栋材对龚广方说道:“等国内平定后,我们建议朝廷修复太初宫。” 

 龚广方说道:“我们不仅要建议修复太初宫,还要建议朝廷修复‘汉关’、‘魏关’、‘秦关’。” 

 段廷欢说道:“修复后,将它们辟为风景区,供游人参观游览。” 

 龚广方说道:“为了尽快平定贼寇、清军,我们还得努力。” 

 这时,一个军官走到他们面前,说道:“报告,南京来电。” 

 龚广方说道:“念。” 

 军官说道:“皇上率木兰军、戚家军、关宁军、苏州卫已占领北京,多尔衮已签署投降书。望你部迅速拿下潼关,逼迫多铎投降,并消灭李自成、张献忠。” 

 龚广方听后,对桂栋材、段廷欢说道:“皇上又御驾亲征了,看来我们得加快速度了。” 

 桂栋材说道:“那我们也别再这里逗留了,赶紧去潼关。” 

 段廷欢说道:“嗯,过了阌乡县,就是潼关了。我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