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收复河南(5)
年超富、刘肇基、杨文骢带着部队占领大名府开州城后,刘肇基、彭汝器、邓祜北上进攻大名城、广平府、顺德府,而年超富、杨文骢在占领浚县后,兵分二路,杨文骢率部北上进攻彰德府,年超富率部南下进攻卫辉府。
杨文骢率5千士兵骑着自行车兵一路北进,沿途的老百姓见这些2个轮子的车子能骑行,心想现在这个世道真是怪事多。不过他们见到这些官军军纪严明,又盼着他们能把清军早点消灭。
很快,杨文骢就来到了汤阴,与清军展开了激战。
汤阴县在唐代之前称为“荡阴”县,县名来自于流经县境的“荡水河”。隋朝开皇六年(627年),在今汤阴县城东17里建县城,开皇十年(590年)废荡阴县,并入安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设荡源县,县城建在今址西南30里(今鹤壁市故县村)。唐贞观元年(627年),由于荡水河河水微温,将“荡源县”改名为“汤阴县”,并在今址见县城。此后县名、县治一直没变。元末汤阴城被毁,洪武三十年重建了汤阴城城墙,城周八百四十九丈,高二丈五尺,厚三丈,后因战乱对此重建,如正统四年(1439年),知县汪授曾重修;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尚矶曾重修;正德六年(1511年),彰德府通判﹢如皋奉命重修;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县孙许曾重修;天启二年(1622年),知县杨朴曾重修。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张献忠、张天琳、王自用进攻彰德府时,明军邓玘(川将)守住了汤阴城。崇祯八年(1635年),知县沙蕴金将城墙包以砖砌。崇祯十七年,刘芳亮率大顺军从潞安(今长治)东进,进攻河南彰德府(今安阳)时,明军指挥同知高应诏率部在府城西40里的水冶镇抵抗,后大顺军将高应诏团团围住,高应诏孤军力战,最后战死。坚守府城的明军参将王荣得知高应诏战死后,知道打不过大顺军,就护着赵王朱常?往北京跑。王荣逃跑后,彰德府境内各城的明军全部投降了大顺军。不过,王荣、朱常?也没逃跑成功,由于大顺军封锁了北逃之路,王荣、朱常?转身往南逃,逃到了汤阴县的会褔寺,最后还是被刘芳亮抓住了,朱常?当即被杀。刘芳亮知道王荣是个有气节有胆略的人,就让王荣的好友陈永福去劝降,谁知王荣坚持不肯投降,最后王荣父子也被杀。
大顺军退往山西后,彰德府投降了大顺军的原明军也纷纷杀了大顺朝官员宣布反正,但巴哈纳、李率泰率清军进入彰德府后,他们又纷纷投降了清军。大顺军发起怀庆战役后,彰德府境内的清军大多被调入卫辉府、怀庆府,因此留在彰德府的清军并不多,只有3千多人,他们都受苏弘祖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