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收复河南(4)(第2页)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20里伊河左岸的龙门山。传说龙门为大禹治水时所开凿,“鱼跃龙门”的成语就来自于此。北魏期间开始在龙门山开凿石窟,到了唐代时进入凿洞盛期,宋

代、元代、明代也在龙门山开凿了石窟,如孝文帝为冯太后开凿的古阳洞,北齐兰陵王开凿的万佛洞,唐高宗为武则天开凿的卢舍那大佛,李泰(李世民第四子)为长孙皇后开凿的宾阳南洞,韦贵妃赞助开凿的敬善寺,高力士(唐朝宦官)为唐玄宗开凿的无量寿佛等,石窟中很多佛像都塑有金身。由于龙门石窟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历朝历代对石窟均进行保护。 

 龚广方听了军官的报告后,心想连贼寇、土寇、清兵都不敢毁损佛像,这些盗匪竟然亵渎神灵、偷刮金粉,真是罪不容诛,当即下令将这些盗匪全部砍了。然后派了几十个士兵把守石窟,防止再有盗匪偷刮金粉。 

 几天后,龚广方、桂栋材、段廷欢率部离开洛阳,前往函谷。 

 从洛阳到西安,有一段从崤山到潼关的道路,因处于涧谷之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函谷中修建的关城称为函谷关。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函谷后,在灵宝修建了一座关城(今位于灵宝县北15公里的王垛村),称为“秦关”。有了“秦关”,关城西部称为关内,关城东部称为关外。 

 进入汉朝后,汉武帝为了扩大关中领地,废弃了“秦关”,将关城东移300里,在新安县东8里处又修建了一座关城(今位于新安县东关村),称为“汉关”。有了“汉关”后,废弃的“秦关”称为“函谷故关”,“汉关”称为“函谷新关”,汉朝在“秦关”附近置弘农县,后来弘农县成了灵宝县。但“汉关”的重要性远不如“秦关”,关外的军队需要进入函谷时,并不会去攻取“汉关”,而是可以绕道进入函谷,比如可以在永宁(今洛宁)附近沿着洛水河(即洛河)的支流昌谷水河(今称渡洋河)翻越崤山进入函谷,最后还要靠驻弘农县的士兵挡住侵入函谷的敌人,因此“汉关”可以说仅是一个摆设。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为了讨伐占据汉中的张鲁,令许褚又在“秦关”北10里处开凿隧道,筑起关城,称为“魏关”。此后在100多公里长的函谷中有了三座关城。由于函谷在唐代以前是中原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关城又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因此在唐朝之前函谷关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由于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是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黄河水流的冲击下,河道的下切现象十分明显,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下降,不断露出河滩。进入唐朝后,“崤函通道”旁边的绝壁附近,因黄河水位下降,逐渐出现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较为平坦,非常容易通过,所以人们再也不用经过“崤函通道”前往关中了。这时,“秦关”西边的潼关因其地形比当年的“秦关”更加险峻,成了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此后“潼关”取代了昔日的“函谷关”。 

 自函谷关被潼关代替后,尽管函谷关的军事作用还在,但已非“兵家必争之地”。在后世,“魏关”毁于抗日战争,遗址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被淹没在水下,“汉关”在大炼钢铁时期被毁,“秦关”也是在旧址上复原的。 

 龚广方前行40多里后,就来到了“函谷新关”。 

 函谷新关北依凤凰山,南临青龙山,西部、南部是皂涧河,东部是涧河。到了明代后,关城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10米,分内城(也称小关城)和外城(也称大关城),大、小关城的东城墙为同一堵墙。关城城墙高度约15米,东城墙和大、小关城的西城墙厚度达22米,大关城的南墙紧邻皂涧河,城墙厚度在7—15米,大关城的北墙也在7米左右。东墙及大、小关城的西墙均开设有城门,各城门的宽度约4-6米,因此可以通行车辆。 

 屯齐大概听了姬子英的建议,仅仅在“函谷新关”部署了500人,自己跑到潼关去了。 

 “函谷新关”的清军在虎贲军的炮火覆盖下全军覆没。 

 龚广方占领“函谷新关”后,跟随菅礼耕进攻太康、扶沟、新郑、登封、永宁的坦克、装甲车、重炮部队、辎重部队来到新安与主力汇合,他们在新安补充了煤炭。 

 明代新安县的煤炭开采主要在县城西40里的“南二里”(今称义马),有十几个煤窑。由于“南二里”介于新安县、渑池县之间,因此新安和渑池都有大量煤炭出售。在后世,义马因开采煤炭建“市”,探明的煤炭储量达79亿吨,占河南省煤炭储量的40%,义马也被称为“百里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