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决战前夕(5)


 在太原西南200里的汾州(今汾阳),姜瑄率3千清军突破了金锁关。 

 多尔衮从姜瓖的儿子姜之升那里得知,“汾离古道”要比“康向古道”好走得多时,就令阿济格在拿下岚县、静乐县后,进攻永宁、汾州,从西部突入太原盆地,接应叶臣。阿济格接到了多尔衮的书信后,在拿下大顺军驻守的岚县后,令姜瓖的弟弟姜瑄率3000人进入吕梁山中段西侧的余脉离石山,沿着黄河的二级支流离石河(也称北川河)河谷一路猛进,来到了永宁州城(今吕梁)。驻守永宁州的大顺军大多被抽调到了岚县、静乐去阻击清军了,留守在永宁城的只有几百名大顺军,他们根本没料到清军会来的这么快,仓促迎战后,被姜瑄轻松拿下了永宁。姜瑄占领永宁后,也没有在城内过多的停留,补充粮草后,直扑永宁城东80里外的黄芦岭。 

 黄芦岭位于吕梁山的中段,海拔1871米,是北齐长城的起点。黄芦岭山崖陡峭,地势险要,是晋商西古道的必经之路,关口就在山顶上。明宣德年间曾在山顶设巡检司。李自成占领山西后,也在黄芦岭驻有一支五六十人的军队。姜瓖率部进攻黄芦岭时,这些大顺军就向东逃,逃到了金锁关。 

 黄芦岭下是黄芦沟,黄芦沟东部入口便是金锁关,距黄芦岭约20里。金锁关关口两边的峭壁高达十几丈,崖壁上齐刷刷的,似乎有人特意磨制过的,徒手根本就不能攀爬,中间是两丈—十几丈宽的道路,东汉时期在此筑楼、驻兵后,就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隘。当年杨六郎与孟良在此大战了几十个回合,后人为了纪念杨六郎,在关口建有“六郎庙”。 

 如果说太行山的娘子关是太原东大门的话,吕梁山的金锁关就是太原的西大门,它不仅是古代山西平川内地抵御游牧民族的军事要塞,也是太原地区的商人进入晋西的唯一通道(注:“康向古道”是进入晋西北的唯一通道)。 

 驻守在金锁关的有200名大顺军,他们从黄庐岭逃回来的士兵那里得知有几千清军来攻后,竟然弃关而逃,逃往东南约30里的汾州城(今汾阳)。 

 姜瑄又轻松占领金锁关后,直扑汾州城。 

 汾州城始建于三国的曹魏时期,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汾州知州朱赟修筑了城垣,当时的土城墙高三丈二尺,周长九里十三步。明隆庆三年(1569年),对汾州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内城墙增加到了四丈八尺,上厚一丈八尺,下厚四丈二尺,设有四门,东为“景和门”,南为“来熏门”,西为“宁静门”,北为“永泰门”。由于内城多被官吏、豪绅占据,又有道观寺庙,百姓就大量迁居城外四关,为了城市的整体防御,改造时又沿着城外四关驻有城墙,从而形成了内、外有城墙的汾州城。 

 李自成退往陕西时,令陈永福驻守太原,令康元勋驻守汾州,本意是一旦陈永福守不住太原,可以经汾州、永宁撤往陕西。 

 康元勋率1万大顺军驻守汾州后,在城内也进行了备战。陈永福在太原与清军激战时,按理他完全可以出兵交城、清源(今清徐),从侧翼支援陈永福,但康元勋是个胆小鬼,连一兵一卒都没有派往交城、清源,致陈永福在太原孤军奋战。 

 康元勋听说清军占领了黄庐岭、金锁关后,心想这下自己退往陕西的道路已被清军封死了。他也没搞清楚究竟来了多少清军,与部下商量后,竟然出城五里迎接姜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