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郑成功西行(22)(第2页)

 大西军水军见明军舰炮果真能隔这么远就开炮,于是操浆手奋力划桨,加快速度,冒着炮火向下游冲去,舰船上的火炮手、弓箭手、火攻手已各就各位,随时准备向明军舰船发起攻击。 

 岸边的大西军步军也加快速度朝前奔跑着,突然,“丰都号”的大炮响了,炮弹落地后,一下子炸死了十几个大西军士兵。余下的大西军愣了一下,然后继续冒着炮火向前跑着。 

 这时,曾英率部赶到了新政镇,他见情况危急,就下令炮兵架炮,向江中、江岸的大西军开炮,其他士兵上前拦住江东岸的大西军步军。 

 在明军强大火力的反击下,来进攻新政镇的大西军水军在被击沉了50多艘舰船后,其它舰船全部举手投降。江东岸的大西军步军被打死了500多人后,余部也全部投降。江西岸的大西军步军只有200多人逃进了度门山,他们又被从山上下来的明军哨兵攻击后,如同惊弓之鸟,逃往西部的山林。 

 根据俘虏交代,南部县现在只有5百多大西军,对于郑森、曾英来说,几乎成了空城,于是郑森、曾英决定立即进攻南部县。 

 曾英在新城镇留下200名士兵驻守后,部分士兵乘坐缴获的舰船逆流而上,其余士兵沿江两岸而上。 

 郑森将俘获的舰船拖在了船后,起航向上游驶去。被俘的大西军水军见不需要他们划桨就能轻松上行,这下他们彻底服了,从这天起他们知道张献忠终究成不了气候,于是死心塌地跟着明军了。 

 南部县在西汉时期属充国县,东汉时分充国县地置“南充国县”,治所就在南隆镇。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改“南充国县”为“南国县”,梁天监二年(503年)改“南国县”为“南部县”,县治还在南隆镇。南宋年间,为抵抗蒙元,县治曾迁至跨鳌山。进入明代后,知县汪允铭才把县治迁回南隆镇。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蒋矩建木栅栏城墙。弘治年间知县陈伯龄始筑土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县童福重修了土城墙,并在四门建了城楼,将原来的东南西北四门改名为“迎旭”、“临江”、“神武”、“拱宸”。万历年间,知县饶一中改砌石城,城周441丈、高2丈,南城墙增开“跨套门”,西城墙增开“状元门”,北城墙增开“灵云门”。进入崇祯年后,南部县也经常遭到摇黄军的袭扰,不过由于县城靠近保宁府城,因此城池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大西军来到顺庆府、保宁府后,马科率大顺军主力退出了顺庆府、保宁府,驻南部县的大西军很快修复了稍有受损的城池。 

 留在南部县的5百多大西军还不知道他们的水军、步军已被明军歼灭,更不知道明军已从水、陆两路而来。当曾英的部队包围了县城后,起先还想负隅顽抗,但遭到了来自明军的一阵炮击后,活着的大西军只得投降。 

 郑森、曾英在南部县留下200名士兵后,继续沿江而上,准备进攻阆中城。 

 阆中县的历史极为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巴后,就设置了阆中县,县治就在阆中城。此后,阆中县名、县治基本没变过。唐代设阆州,州治也在阆中城。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升阆州为保宁府,府名来自于《逸周书·尝麦》中的“保宁尔国,克戒尔服”,意为“保有并使之安宁”。此后,保宁府治一直在阆中城。 

 阆中城位于由嘉陵江河曲形成的长约10里、宽约5里的阆中半岛

,在明代以前其城墙还是土城墙。明洪武四年(1371年),千总滕贵扩建旧城,城周九里,高二丈五尺,内外砌石条,开有4门,东为“富春门”,南为“锦屏门”,西为“澄清门”、北为“威德门”,四门均有瓮城。成化年间保宁卫指挥使田仪筑城楼。弘治年间,知府张仪重建城墙,又开凿宽二丈五尺、深一丈五尺的护城河。 

 沿嘉陵江左岸行军的明军很快来到了河溪关。 

 拱卫阆中城的原有四大关隘,分别是南津关、河溪关、锯山关、滴水关,崇祯十年又修筑了土地关、梁山关,这样拱卫阆中城的关隘就有了六个。 

 南津关就在阆中城南的锦屏山下,与阆中城隔江相望,它枕山面江,雄伟的城墙、高耸的城楼上设有炮台,与江北城墙上的炮台共同拱卫着阆中城。成化年间,在南津关与阆中城建了浮桥,沟通了两岸的联系,使南津镇与阆中城成为一体。 

 河溪关位于阆中城东南20里嘉陵江左岸支流构溪河(也称枸溪河)的河口,河口南岸有个高30米左右的小山,距嘉陵江约460米,山顶比较平坦,历朝历代都在此建有炮台,称为“河溪关”,以守护河溪渡口。 

 锯山关在阆中城北5里的盘龙山、锯山(今尖子山)山谷间的垭口。 

 滴水关在阆中城西北8里,嘉陵江东岸的沙溪场(今滕王阁公园)。 

 崇祯十年(1637年)李自成率农民军自汉中、宁羌州(今宁强县)进入川北,直下龙安府、潼川府,引起保宁府震动,保宁府知府梁应龙、阆中县知县成友紧急在城北二十五里的瓦口隘修筑了“土地关”,在城东北十里的梁山修筑了“梁山关”。 

 在后世,阆中有护城七大关,即南津关、河溪关、锯山关、滴水关、土地关、梁山关、五吉关,其中的五吉关是清嘉庆年间建造的。 

 明军到了河溪关后,为了防止阆中城内的大西军得到消息后逃跑,没用大炮炮击河溪关,而是由曾英的部下用燧发枪拿下了河溪关。燧发枪的枪声在170分贝左右,通常可传出5里远,但河溪关四周都是山岭,因此20里外的阆中城几乎听不见枪声。 

 拿下河溪关后,嘉陵江左岸的明军渡过了构溪河,再前行14里,就是阆水河(今称东河)河口。 

 阆水河也是嘉陵江的左岸支流,它发源于米仓山南坡。它有二个源头,二个源头在双河场(今旺苍县双汇镇)汇流后成为阆水河干流,干流全长约264公里,自双河场以下可通航5-8吨的船舶。河口东2里的嘉陵江北岸就是“梁山关”,梁山关东5里就是阆中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