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郑成功西行(21)(第3页)
因田有立以前经常去太平寨送粮送菜,曾英早根据他的描述,把寨子的地图画了出来。明军炮兵根据地图,调整仰角后,开始试炮。
当炮弹落到寨子里后,寨子里的大顺军顿时慌了。因为他们早就听说过,只有南直隶的明军才有如此猛烈的炮火。当年李过带着10万人马去追杀袁时中,被几千名南直隶明军打败了。年初,李过、李岩、刘汝魁带着15万人马去追击逃到天津的狗皇帝朱由检,不仅没抓住朱由检,带去的15万人,只剩下李过带回的几百人,其他人都被几千南直隶明军灭了,连李岩、刘汝魁也被打死了。难道南直隶的明军来到了四川?
随着炮弹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地落到寨子里,寨子的六大寨门全部被毁。连山腰的几个哨所也被炸了。这下,大顺军更相信是南直隶的明军来了,再拖延下去,整个寨子会被炸平,到时还会连累了收留他们的寨民。几个头目商量后,终于决定投降。
等曾英、赵元贵审问了大顺军的几个头目后,才知道除了太平寨外,大西军与大顺军还在龙呈寨(今龙呈寨村)、古楼寨(今日兴镇鼓楼村)进行着战斗。
龙呈寨位于太平寨北20里的龙呈山,始建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当
时的龙呈山被称为“伏虞山”,寨堡叫“伏虞寨”,后被毁。进入明代后,因“伏虞山”形犹如一只归巢的丹凤,就把它改称“龙呈山”。崇祯年间当地百姓为了对付摇黄军,重建了龙呈寨,有东南西北4道石寨门。
古楼寨位于县城东北7里的白石梁山,建于崇祯年间,也是当地百姓为了应付摇黄军构筑的寨堡。寨上地势平坦,四面悬崖,除了有2道寨门外,还有城墙。
曾英、赵元贵率部消灭了围困龙呈寨、古楼寨的大西军后,劝降了驻守在寨子里的大顺军,然后来到仪陇县城(今金城镇)。
仪陇县初置于南朝时期(502年),因境内有大仪山、隆城山,取二山之名为“仪隆县”,当时的县治在金城山顶。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仪隆县城移于金城山腰(今金城镇)。唐大历初年(766年),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改为仪陇县。
仪陇县城于成化年间由知县明睿筑土城,正德年间,知县利本坚将县城扩建,并将城墙砌石条,城周一百六十丈,高、宽各一丈五尺,开有4门,东为东作门,西为西成门,南为迎恩门,北为朝关门。
大西军赶走占据仪陇县城的大顺军后,为了围攻占据太平寨、龙呈寨、古楼寨的大顺军,县城内只留守了500人。金城镇四方崖壁如削,方正如屏,地势险峻,是个易守难攻的天险。大西军不仅在城墙上设有派台,还在城后海拔660米的金城山也设了炮台。
曾英没有直接进攻县城,而是先攻下了大西军在金城山的炮台后,然后开始攻城。城内的大西军在挨了几发炮弹后,知道官军的厉害,直接开门投降了。
曾英让赵元贵留下驻守仪陇县城,自己率部赶往新政镇。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南部县、相如县部分地区设新城县,后为避太子李建成之讳,改名新政县,县治就是新政镇。元代裁新政县,新政镇属南部县。此后再也没恢复过新政县,不过到了明朝崇祯初年,新政镇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6道城门,还有宽二丈、深一丈的护城河。历史上,1978年新政镇划入仪陇县,2003年,仪陇县治迁至新政镇,告别了金城镇1500多年的县治历史。
新政镇东依小东山,西临嘉陵江,因曾做过县城,又位于嘉陵江边,故曾是个繁华的城镇,进入崇祯年间后,经摇黄军的多次摧残,城镇已荒芜。大西军赶走大顺军后,在镇内只驻扎了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