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郑成功西行(17)
郑森率舰队继续北上时,余朝宗忙着指挥手下收复合州城城墙、炮台,防止大西军反扑。
过了合州后,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这些丘陵的海拔大多在320米左右,沿江几乎没有险峻的关隘了。
上行16里后,舰船来到了渠江口。如沿着渠江口上行,可达广安州(今广安)、渠县、达州。不过,郑森的任务并不是去广安州、渠县、达州,而是继续沿着嘉陵江北上。
从渠江口到定远县(今武胜县)的直线距离只有50多里,但由于嘉陵江在此段河曲太多,航道如蛇形,因此舰船航行了130多里,才到达定远县县城(今武胜县中心镇)。
定远县在南bei朝时称为“汉初县”,元朝时才改名为“定远县”,明朝时沿置定远县。定远县城(今中心镇)位于由嘉陵江的河曲形成的半岛上,它的东、南、西三面临江,只有北面通陆地。在明代中叶以前,定远县的城墙还是土城墙。嘉靖三十年(1551年)始筑砖城,城墙周长五百余丈,开东、南、西、北四大城门,其名依次为:宾畅门、来薰门、庆成门、拱拯门,四大门之旁各开一小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增修城垣四里二分,城周计六百六十六丈,高一丈五尺”。原四城门更名为文明门、武胜门、朝阳门、延景门,同时再开四小门。明万历年间,田统聚众攻打县城后,知县下令封闭四小门,此后四小门再也没打开过。
历史上,1914年为了避免与安徽省的定远县重名,就将四川的“定远县”更名为“武胜县”,同期将陕西汉中的定远县改名为“镇巴县”、将云南楚雄的“定远县”改名为“牟定县”。1952年,武胜县县城搬到了今天的沿口镇。
今年张献忠入川占领了定远县后,定远县知县高作林、定远卫千总魏保峰投降了大西军,成了定远县的伪官。
当明军的炮弹落在定远县城墙上时,县衙里的高作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忙来到东门“文明门”,看到魏保峰也在,于是忙问道:“怎么回事?”
魏保峰指着城南江中的舰船,说道:“官军来进攻了。”
高作林去年才就任定远县知县的,自降了大西军后,几个月来定远县一直很安稳,听了魏保峰的话后,就说道:“你干嘛不还击?”
“我们的大炮够不着它们。”
高作林这才发现明军的舰船距县城有10里远,城墙上的大炮确实够不着江中的舰船。高作林、魏保峰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明军舰炮逐个摧毁城墙上的炮台,甚至把几个城楼都炸了。
高作林心想,官军摧毁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后,必会派兵登陆,魏保峰手下的兵丁能挡住官军的炮火吗?尽管自己以前是大明的官员,可现在投降了张献忠,要是被官军抓住,肯定会杀了自己。于是悄悄地下了楼,回了家,收拾细软后,携妻妾从“沿景门”逃出了县城。
魏保峰冷眼看见高作林下了城墙后,知道高知县要逃跑,本想拦住他,可转念一想自己要是被明抓住,他们绝饶不了自己,于是带着几个亲兵也悄悄地下了城墙,逃出了县城。
县城里的大西军见知县、千总都没了踪影,在被炸死了几百人后,也纷纷逃离了县城。
待郑森率水军进入定远县城时,城内的大西军都没了踪影。县衙里没逃走的几个伪官,跪在地上,等着被处置。
郑森对这些伪官进行了审讯,伪官中凡作恶多端的,或是大西军从成都委派过来的,一律就地正法,剩下的伪官都是原大明官员。由于郑森没想着占领定远县城,就把其他的伪官当即释放,让他们好好治理县城。
郑森率舰船沿着嘉陵江继续北上。
被释放的伪官看着远去的官军舰船,心想他们随时可能会回来,要是敢作恶的话,万一被他们抓住,肯定饶不了自己,于是再也不敢对城内百姓使坏了。
逃出县城的大西军见官军离开后,才敢返回县城。
郑森率舰船上行30里后,看到了江东岸的太平里小镇(今武胜县县治沿口镇),镇边的小山包上有个高耸的瞭望哨,上边有4个大西军士兵。这4个站岗的大西军哨兵估计也没料到会有敌人过来,因此他们的身上都没穿盔甲,他们看着下游冒着黑烟驶来的船舶后,惊呆了,心想这些船是怎么航行的?他们也忘了逃走,直到舰船上射来十几发子弹后,他们才知道这是敌人的舰船。
郑森为了节省炮弹,也没下令炮击该哨所。等到舰船离哨所只有500步时,才下令开枪。十几发子弹飞向瞭望哨后,4个哨兵从上面跌落到了地上。
大西军占领定远县后,除了在县城里驻扎了军队,在太平里也驻扎了几十个士兵。镇里的大西军士兵听到枪声,见瞭望哨上的哨兵被击毙后,知道有敌人来攻了,但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敌人,于是在头目的带领下来到江边,想阻击敌人。可他们刚跑到江边就挨了几十发子弹,一下子被打死了十几个人,连头目也被打死了。活着的大西军这才知道江中来的敌人惹不得,于是纷纷向东边的丘陵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