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郑成功西行(17)(第2页)
郑森派水兵进入太平里镇进行搜索,在镇内没发现一个大西军,于是水兵们回到了舰船上。
镇上的老百姓看着远去的官军,觉得很稀奇,因为这股官军进镇后没扰民,他们心想难道官军的性子改了?而躲进丘陵里的大西军看着明军舰船冒着黑烟轰隆隆的向北而去后,心想这些舰船怎么不需要划桨、拉纤的?难道江中的蛟龙也帮官军?他们害怕官军还会回来,因此也没敢回到镇上,而是沿着岳池水(今称长滩寺河)逃往了岳池县。
舰船继续上行200里后,来到了青居城(今青居镇)。
青居城位于嘉陵江的青居岛中。青居岛是个长约6公里、宽约4公里的椭圆形岛屿,嘉陵江在这里形成了呈Ω形的河曲,弯曲度达到了359°,岛上为丘陵地形,最高峰青居山海拔285米左右。在后世,地质勘察人员在嘉陵江青居岛江段发现了砂金矿、锆石矿砂、钛铁矿砂。
南宋末年,徐玠在岛上筑“青居城”,与钓鱼城、天生城、运山城等被称为四川“抗蒙八柱”。该城筑于青居山,前边是嘉陵江,后边是悬崖峭壁,城下左右诸山趋伏于下,如敌人要攻下青居城,须先逐个攻陷城下诸山关口,因此“青居城”成了“一将把关,万夫莫开”的关隘。城筑成后,顺庆府治、南充县治都搬到了这里。但是,宝佑六年(1258年)蒙哥率军大举入川,宋军裨将刘渊杀了主将段元鉴后,投降了蒙军,青居城没起到阻击蒙军的作用。蒙军占据青居城后,以此为根据地进攻钓鱼城,忽必烈甚至把“征南都元shuai府”也搬到了青居城。南宋灭亡后,顺庆府、南充县才把治所搬回了旧治。此后,青居城逐渐衰落,成了今天的“淳祐故城”——青居镇。
尽管顺庆府、南充县迁回了府城,但是元代、明代都在岛东北部的马鞍山顶设有炮台,大西军占领顺庆府后,也在马鞍山设有炮台。
郑森率舰船绕过青居岛后,就在望远镜里看到马鞍山的炮台,于是下令摧毁了大西军的炮台,并用燧发枪击毙了山上敢露头阻击明军的敌人。
马鞍山上没被打死的大西军士兵见明军火器凶险,再也没敢用弓箭攻击江中的舰船。
郑森也没下令攻占青居岛,而是率部继续上行,前方30里就是顺庆府(今南充市)府城。
南充县在西汉时期称为安汉县,当时的县治在清泉坝(今北城街道五里店)。东汉时设巴郡,郡治就在安汉城。东晋时,郡治曾迁到阆中。隋朝时期,改“安汉县”为“南充县”,“安汉县城”才成了“南充县城”,经历次战火,此时的南充县城已从清泉坝南迁5里,迁到了北津渡(今南充市什字下街一带)。唐朝时置果州,因南充城西历来盛产黄果(即广柑),故定名“果州”,州治也设在南充城。南宋时期升“果州”为“顺庆府”,以祈国运祥顺吉庆,府、县同治。唐宋时期,南充的经济、文化已十分繁荣,北宋果州知府邵伯温曾题诗赞道:“从昔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骈阗。万家灯火舂风陌,十里绫罗明月天”;“山围翠合水重云,万户楼台照眼明,胜地风淳真乐国,四川惟说好充城”;“自昔充城号奥区,蜀人唤作小成都。”从中可见南充市井之盛,商品汇聚之丰,墨客骚人荟萃于此,南充已成为继成都后的川东首府。可惜到了南宋末,蒙古人南下了,淳祐年间由于南充县城无险可守,不得不将府治、县治搬到了青居城。元代府治、县治又迁回旧址。进入明代后,顺庆府府城迁到了莲池坝(今南充模范街以南的老城区)。自成化元年后,顺庆府辖“二州八县”,即蓬州、广安州、南充县、西充县、仪陇县、营山县、渠县、大竹县、岳池县、邻水县。
洪武年间顺庆府为土城墙,城周一千三百丈,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四周有深九尺、宽六尺的壕沟。到了成化年间,知府皇甫录将土城墙改为了砖石结构的城墙,开有8道门,东城墙有景和门、小东门,南城墙有来熏门、小南门,西城墙有阜成门、小西门,北城墙有阳复门、小北门,每个城门上都有城楼。今年张献忠进攻顺庆府时,由于城内军民坚决抵抗,大部城墙被毁。大西军攻占府城后,对城
内军民进行了大tu杀。
驻守在顺庆府城的大西军将领王会得报,有3艘官军舰船从下游而来。
王会是张能奇部将陈建的手下,几个月前,他跟着陈建攻下了顺庆府城。尽管府城的西边是果山(今称西山),大西军攻下顺庆府城后,认为明军不可能再有能力来夺回府城,因此没想着在果山设置炮台,仅仅是在没被摧毁的城墙部位设置了几门大炮。上个月,张能奇(即艾能奇)受命去夺回保宁府后,陈建率7千多人去了保宁府,王会率5千多人留守顺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