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南下卑诗地区


 第465章 南下卑诗地区

 焦渐涓在海达瓜依群岛登陆时,在朱诺西北150公里的斯卡奎(今skagway),2万多名难民在铁血军队长谭大经的率领下登陆了。后续还将有几万名难民在这里登陆后前往育空河地区。

 队伍在经过卡克罗斯(今carcross)时,在这里留下了3000名难民,他们将在这里开采砂金矿。在后世,卡克罗斯附近的山谷里发现有丰富的砂金矿,曾年产30吨黄金,高峰时卡克罗斯有10万人口,后来随着黄金资源的枯竭,卡克罗斯成了只有300人居住的小镇。

 队伍过卡克罗斯6公里后,看到了一块大沙丘,这个沙丘就是刘云龙地图上标注的“卡克罗斯沙漠”。其实,卡克罗斯地区空气极为湿润,四周又长满着各种树木、灌木,按理不该有“沙漠”,实际上,这个沙丘中的砂子主要是风吹来的,附近的本尼特湖(今bennett湖)、纳勒斯湖(今nares湖)在枯水期会露出湖底,春秋季强烈的季风将湖沙吹起,经过这里时,砂子就沉积在这里,年复一年的砂子堆积在这里,就形成了沙丘。他们将沿着卡克罗斯、怀特霍斯、卡马克斯、佩利克罗辛、斯图尔特克罗辛到达克朗代克河。这条道路是去年谭大经根据刘云龙的地图踏勘出来的通道。难民们到达克朗代克河后,将在那里淘金。

 谭大经率难民赴克朗代克河时,5000多名难民在士兵的保护下在海恩斯登陆,他们将沿着奇尔卡特河(今chilkat)、蚊子湖(今mosquito湖),到达波丘派恩河(今porcupineriver),到达波丘派恩河后,在这里留下1000人开采这里的砂金矿,其余人继续沿着山谷前行,赶往克卢恩湖(今kluane湖)。

 在后世,波丘派恩河河谷的砂金粒径都在0.5mm以上,因此被称为“大金粒砂金矿”(今big nugget gold mine),砂金矿开采完后,在这里建了个淘金观光点。在克卢恩湖不仅有砂金矿,1903年还发现了岩金矿,于是在克卢恩湖的南岸建了个银城(今silver city)。后来,随着克卢恩湖金矿资源的枯竭,银城成了一座没人居住的“鬼城”。

 谭大经率难民赴克朗代克河时,1万名难民在铁血军战士的护卫下,在朱诺东北65公里的塔尔塞夸(今tulsequah)登陆了。在塔尔塞夸有黄金储量在100吨以上的铜金矿,塔尔塞夸北105公里左右的阿特林(今atlin)有180多吨的砂金矿。

 历史上,加拿大的塔尔塞夸铜金矿因距朱诺很近,曾也称为“朱诺金矿”,后来才改名为“塔尔塞夸”金矿。

 在距海达瓜依群岛850多公里的温哥华岛,窦万奴带着500名战士、1万名难民在地图上的维多利亚登陆。

 历史上,1774年西班牙人首先发现了该岛,但西班牙人没有登陆。1778年,英国人库克在该岛登陆,成了第一个登陆该岛的欧洲人。1792年,英国人温哥华对该岛进行了测绘,此后该岛归属于英国哈德逊湾公司。哈德逊湾公司就把该岛命名为“温哥华岛”。

 温哥华岛长约450公里,平均宽度约65公里,面积3.12多万平方公里。岛上沟谷纵横、森林茂密,好几座山峰的海拔高度在2100米以上。由于温哥华岛地处北太平洋南部,年平均气温在10c左右,冬天平均气温在3c左右,最低气温在零下10c左右,夏天平均气温在20c左右,最高温度在30c左右。温哥华岛的纬度与库页岛南部的纬度差不多,因此开垦土地后,也是可以种植很多农作物的,如水源充足的话,甚至可以种植水稻。

 温哥华岛也有印第安人部落,主要有三大部落,分别为萨利希部落、努特卡部落和夸扣特尔部落,人数在3000人左右。他们靠捕猎、捕鱼为生。

 在维多利亚生活着的印第安人看到海面上来了很多船、很多人后,与巴拉诺夫岛的印第安人一样,纷纷逃入了森林。

 窦万奴上岛后,看到印第安人的木屋里已空无一人。他下令不得损毁印第安人的木屋,不得进入他们的屋子里拿任何物品。

 来到温哥华岛的难民不仅要在温哥华岛、圣胡安岛、洛佩斯岛开垦耕地,还要在温哥华岛开采煤矿、金矿、铜矿、铅锌矿、汞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