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海达瓜依群岛的元朝遗民(第2页)

 潘釜带着士兵赶往斯图尔特时,焦渐涓带着500名士兵来到了海达瓜依群岛北部的马塞特(今masset)。

 海达瓜依群岛长约280公里,平均宽度约45公里,面积约9600平方公里。最大的岛屿是格雷厄姆岛(今graham岛)、莫尔斯比岛(今moresby岛),与巴拉诺夫岛

一样,海达瓜依群岛也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历史上,1774年西班牙人裴瑞兹首次发现了海达瓜依群岛,但没有登陆。1778年,英国船长库克登上了该岛,成了第一批登陆海达瓜依群岛的欧洲人。1784年,英国人狄克逊对该群岛进行了首次测绘,并以船队中的一艘船“夏洛特皇后号”命名了该群岛。

 焦渐涓的舰队进入水道6公里后,来到了地图上的马塞特。士兵们刚刚在马塞特登陆,就见从周边的森林里射出了几支箭,幸亏没伤到人。焦渐涓从地上拣起箭杆,观察着箭头。这个箭头与阿拉斯加、奇恰戈夫岛的印第安人不同,它并不是用动物的骨头制作的,而是用铁制作的。焦渐涓心想,看来刘总说的对,海达瓜依群岛的印第安人已进入了铁器时代,不仅说明当年漂流到岛上的元军后裔把炼铁技术带到了岛上,还说明岛上确实有铁矿。

 焦渐涓没让士兵们朝森林里还击,而是让旗手挥舞起了大明“龙”旗,并让士兵们朝森林里大声喊着“龙”、“黄河”、“大江”、“忽必烈”。

 在元代,长江被称为“大江”,既然海达瓜依群岛的岛民是元军的后裔,焦渐涓就让士兵们喊长江为“大江”。他希望岛上的岛民还能听懂这几个汉语。

 果然,士兵们喊了一阵后,从森林里走出2个身穿鱼皮的汉子,他们看着来人,又看着飘动的“龙”旗,用笨拙的口音也喊着“龙”、“黄河”、“大江”、“忽必烈”。

 焦渐涓独自走上前,用手指了指“龙”旗,指了指西南方,又指着自己的鼻子,对这两个汉子说道:“对,龙,我们是龙的子孙,大江、黄河知道吗?我们就来自于大江、黄河。”说完,他用树枝在地上写下了“龙”、“大江”、“黄河”几个字。

 二个汉子走近后,看了看地上写的字,又看到来人与他们一样都是黑眼睛、黑头发,就跑进了森林里。

 一会儿,二个汉子又走出了森林,他们的身后跟着一个60多岁的老者,老者身上也披着鱼皮。

 老者来到焦渐涓写字处,他望着登岛的人,又蹲在地上看着焦渐涓写的几个字,然后站了起来,凝望着海边的船。他看到这些船都是木船,船上也飘舞着“龙”旗。

 老者走到焦渐涓面前,用手指着西南方,口齿不清地问道:“龙?黄河?忽必烈?”

 焦渐涓一听老者能用汉语问话,知道这些元军后裔并没有把汉语、汉字彻底遗忘,于是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慢慢地说道:“对,老伯,我们是从南边的大江、黄河来的。”

 老者终于听清楚了,这些人是从南方大江、黄河那边来的,于是“噗通”一声,跪倒在了地上,问道:“你们终于来了。”说完,老伯朝森林里招了招手,一下子从森林里跑出了几十个汉子。老伯告诉这些汉子:“老家来人了。”

 焦渐涓带着士兵、难民跟着老伯来到了森林里的一个村落。途中,他们看到路边有很多图腾柱,有的柱上雕刻着龙、麒麟,有的柱上雕刻着菩萨,有的柱上雕刻着太阳。

 图腾柱上有龙、麒麟、菩萨,说明他们还没彻底忘掉中原的文化。

 到了村庄后,村前有一个牌楼,上面模模糊糊写着“贾庄”二字。

 老伯告诉焦渐涓,他叫贾瑛,是这个部落的酋长,世代相袭,他这个部落的人都姓“贾”,先祖来自于庆元。全村都会说汉话,但只有他家才懂汉字。

 焦渐涓知道,老伯说的“庆元”还是元代的地名,现在叫“宁波”,于是他告诉贾瑛,现在中原已改朝换代了,现在叫“大明国”,蒙古人都被赶回了北方。

 到了贾庄后,看到房屋居然有砖墙,说明贾庄的人懂制砖。烧砖必须用木炭或煤炭,焦渐涓就问贾瑛:“老伯,你们是用什么烧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