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侦查黑龙江(第2页)

 外东北不是没有汉人,几百年前就有汉人进入外东北,只是数量没南方多而已。

 在东北的汉人主要从事种植、打猎、采药及做生意。以往汉人就是用粮食、盐巴、布匹、箭头等与当地人交换皮毛,因此鄂温克人看见做生意的汉人也不会觉得很奇怪。

 黑龙江中游流域的各部落被统称为“索伦部”,下游流域被统称为“奇勒尔部”。天启五年(1626年),努尔哈赤就派努山征服了“奇勒尔部”,将黑龙江下游纳入版图。索伦部由鄂温克人、赫哲人、费雅喀人(今俄罗斯称为尼夫赫人)、达斡尔人的很多部落组成。

 在后世,中国境内的费雅喀人大多被称为鄂伦春人。

 索伦部早先属于“野人女真”。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对索伦部进行了多次征伐,索伦部也臣服于后金,向后金朝贡。但索伦部的几个部落没有每年向后金朝贡,有的部落在朝贡了一次后,再也没有了朝贡,比如索伦部本部,这引起了后金的愤怒。皇太极继位后再次对“离心离德”的索伦部进行武力征服,最近的4次发生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

 崇祯十二年(1639年)冬天,皇太极出动1.6万兵力进攻居住在黑龙江、精奇里江一带的博木博果尔部。博木博果尔自己居住在雅克萨,其部所属的城屯有雅克萨城、铎陈城、阿萨金城、多金城、乌库勒城、乌鲁苏城、郭博勒屯、博和里屯、噶勒达逊屯、穆丹屯、都孙屯、乌尔堪屯、德笃勒屯、海伦屯、额苏里屯、额尔图屯等。博木博果尔部是最大的索伦部落,被称为“索伦本部”。博木博果尔战败后,带领一部分人逃到了贝加尔湖东的齐洛台(今赤塔)一带休养生息,争取能东山再起。

 博木博果尔战败后,清朝将大量索伦部人内迁,于是索伦部主要分为了二大部分,即南迁的索伦部和留在黑龙江北的索伦部。清朝对南迁的索伦部开始编旗设佐,实行军事化管理,对留在江北的索伦部仍保持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的村屯形式,实行朝贡制度。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皇太极再次发兵,赶到齐洛台(即赤塔)抓获了博木博果尔。博木博果尔被押送到盛京,被皇太极封为“和硕亲王”。

 崇祯十五年(1642年)起,皇太极对索伦部北路的虎尔哈部发动了二次攻势。第一次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皇太极派阿巴泰侵扰中原北直隶、山东的同时,派沙尔虎达、叶赫朱玛喇对虎尔哈部发动了进攻,俘获虎尔哈部1619人。第二次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皇太极命阿尔津、哈宁噶再次攻伐虎尔哈部,俘获虎尔哈部2817人。皇太极将俘获的虎尔哈部青年男子编入八旗为兵丁,将妇女、儿童赏给满族出征将领为奴。

 索伦部大部内迁后,黑龙江流域的人口更加稀少。

 李琚的人在同费雅喀人做生意时,当发现有清朝设立的官府和哨所后,到了晚上就集中兵力将官府、哨所包围,先用十字弩击杀哨兵,然后潜入官府、哨所,再用刀割喉,几乎没动过枪。很多清朝官员、清兵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在了床上。当地人都不知道究竟是谁袭击了官府、哨所。

 李琚采用这种方式,先后消灭了卜勒克、福山、五达、虎把希、忽林等清兵哨点,今天的马勒亨古是第六个。

 李琚他们带来的肥皂、箭头、盐、糖果、毛巾、镜子、玻璃球、手电筒很受尼夫赫人的欢迎,李琚他们也换到了大量皮毛。在与尼夫赫人交换皮毛时,从尼夫赫人那里得知离马勒亨古屯西南方向2里远的地方有个清朝的哨所,里面有20多个清兵。

 队员们立即赶到屯子西南2公里远的地方,搜索到了尼夫赫人说的哨所,做好路标后,离开了马勒亨古屯。

 晚上,50个队员悄悄地来到清

兵的哨所,灰暗的雪光中发现这个清兵哨所竟然没人放哨。为慎重起见,队员们绕着哨所再仔细搜查了一遍,清兵既没有明哨,也没有暗哨,看来他们平时高枕无忧惯了,营地根本就没设防。于是50个队员轻轻地撬开了哨所的大门,然后钻入房间,用手中的刀切割着清兵的喉咙。

 几分钟后,确认再也没有活着的清兵后,队员们套上滑板,迅速地离开了现场。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伏达林。解决了伏达林的清兵后,就可以过年了。

 在后世,俄国人将马勒亨古称为“阿穆尔斯克”,将伏达林称为“特罗伊茨克耶”,在距马勒亨古下游40公里的地方建了个“阿穆尔河畔共青城”。

 李琚在黑龙江侦查时,济州岛的邝春义也派出了三支侦查队伍进入了东北,一支是由石虎带领的侦查小队,他们在辽东半岛的红崖子(今庄河)偷渡上岸,负责侦查辽东半岛的情况,一支是由王珂带领的侦查小队,他们从乌苏里湾的青岛金矿出发,来到永明城(今海参wai),负责侦查乌苏里江的情况,第三支是由富中奇带领的侦查小队,他们从摩阔崴金矿进入了珲春,负责侦查珲春、宁古塔、三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