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侦查黑龙江(第3页)

 济州岛派往辽东半岛、乌苏里江、珲春的侦察兵与库页岛派出的侦察兵一样,都剃了发,留了金丝小bian子。

 富中奇是安保公司济州岛分公司的百总,去年带领100名安保士兵来到摩阔崴,担任大华公司摩阔崴金矿的安保大队长。在担任安保大队长期间,他已偷偷派人进入了图们江进行侦查,摸清了清军在图们江一带的布防情况,并测绘了地形、地貌。这次他亲自带队,从图们江进入东北大地,侦查珲春、宁古塔、三姓等地的情况。珲春、宁古塔、三姓是清廷在东北的三大边陲重镇。

 珲春在图们江口上游70公里,始建于金代,因此是一座古城,原称为“珲蠢”,女真语是“边陲”之意,大明奴儿干都司在此设了卫所后,将此地汉译为“珲春”。

 珲春地形呈马鞍形,东、南、北三面被群山环绕,只有西面是由珲春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平原面积约有600平方公里,老百姓就在这块平原上种植庄稼。珲春城位于这片平原的中部,与图们江有珲春河相通,珲春的商人就利用珲春河、图们江,将货物运到摩阔崴,然后与朝xian人、日本人、虾夷岛人做生意,因此珲春是清朝的商贸重地。可从去年末起,大华集团安保公司对摩阔崴实行封锁后,只见商人出去,未见商人回来,更没见到朝xian商人、日本商人往来,珲春的老百姓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消息灵通点的人告诉城里人,图们江口有一批海盗在那里淘金,出去的商人怕遭抢,不敢回珲春了。于是,原本想去朝xian、日本、虾夷岛做生意的商人也不敢出海了。珲春城没了来往的商人,城内的物资越来越紧缺,物价越来越高,以往不怎么紧张的盐,已从去年的每斤30文涨到了现在的每斤80文。

 富中奇和安保士兵就装扮成商人,带着大批盐、棉布、绸布、箭头、菜刀、斧头等商品来到了珲春城。珲春的老百姓看到久违的商人后,开始哄抢物资,囤积商品。

 富中奇趁机在珲春城买了几间商铺,顺便做情报站。

 富中奇接着来到了200公里外的宁古塔。宁古塔位于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的南岸(位于今牡丹江市西南40公里),满语“宁古”是“六”的意思,意即那里有6座塔。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起兵后,就一直在此驻扎有军队,清廷将宁古塔作为向驻扎在图们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的部队输送粮草的物资中转站,有些来自边远地区的部落向清廷进贡礼品时,也往往把宁古塔作为落脚点,因此宁古塔尽管没有珲春那般“繁华”,也是清廷在东北的重镇。

 清廷在宁古塔驻有1个甲喇的部队(1500人),如有物资需要运送时,因有大批苦力(奴隶)来到宁古塔,城内的人员会增加到5000多人,甚至更多。现在是冬季,所有的物资输送已停止,因此城内显得很冷清。

 富中奇带着侦查人员到了宁古塔后,一边与当地的军民做生意,一边仔细观察、打听着清军的驻防情况、粮草仓储情况、交通情况,同时暗中测绘地形、地貌。

 在宁古塔待了几天后,富中奇又带着侦查人员来到了200多公里外的三姓寨。

 三姓寨位于松花江右岸,大明设奴儿干都司时,曾在三姓地区设有三万卫。这里曾居住着大量汉人,也居住着大批建州女真人。万历四十四

年(1616年),努尔哈赤起兵后,几乎杀光了原居住在此地的汉人,三姓地区成为满清的发祥地之一。满人南迁后,三姓地区几乎没人了,于是将赫哲族的三大姓葛依克勤(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勤(卢姓)迁到了此地,建了一个大寨子,称为“三姓”寨(历史上于1664年建城,即今依兰县五国城遗址)。汉语的“三”就是满语“依兰”,因此在后世“三姓”被称为“依兰”。

 建了三姓寨后,为了便于对该地区的统治,清廷在三姓驻扎有1个甲喇的部队。这些部队主要是收税兵,也即经常被派往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一带向当地的部落收取皮毛税。派出去的清兵尽管比较辛苦,但油水足,因此少有抱怨的。

 由于三姓是清廷的税收重地,今年四月,阿巴泰从山东、北直隶败逃回到辽东后,皇太极为了加强三姓的驻防力量,就把阿巴泰手下的部分残兵败将安置到了三姓,这样在三姓地区就有了2个甲喇的兵力。在皇太极看来,在三姓有了这3000人马,对黑龙江的索伦部、奇勒尔部已有足够的威慑力。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也没有把阿巴泰的人马调回去。

 待富中奇摸清清军在三姓的驻防兵力,测绘了三姓地区的地形、地貌后,以要回珲春过年为借口,撤离了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