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侦查黑龙江
第320章 侦查黑龙江
楚科奇人,原来居住在安东海(今白令海)沿岸,后因受到其它民族的排挤,他们的一部分祖先向北迁移,与北部的纽因特人(即爱基斯摩人)逐渐融合,成了楚科奇人,留在南部的楚科奇人成为了科里亚克人、伊捷尔缅人,楚科奇人与科里亚克人的语言是相通的。内陆的楚科奇人以养驯鹿为生,住鹿皮帐篷。沿海的楚科奇人与纽因特人一样以捕鱼为生,住锥形海象皮帐篷。楚科奇人不吃盐,不用盐腌制肉,为防止肉食品腐烂,将兽肉用冰镇在坑内(这些地方都是永久冻土带)。
刘云龙根据来自后世的知识,十七世纪中叶,居住在科雷马河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由于哥萨克人的带来的病菌,爆发了“天花”。即使在后世,一个人得了“天花”也是没有药可治的,完全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天花”病毒,因此在后世主要靠注射疫苗来预防“天花”。
雅库特人、楚科奇人与其他民族的人有所不同,他们喜欢群居,也就是几个家庭结伴住在同一个帐篷里。由于北极地区地广人稀,往往走几十公里也遇不到一个人,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互相照顾,另一方面是便于应付神出鬼没的狼群。雅库特人、楚科奇人的医学知识几乎是零,他们不像汉人那样懂得怎么照料得“天花”的病人。一个人得天花后,汉人都是由得过“天花”的人来照顾患者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却不懂这个道理,更不知道要对病人实施隔离,而是几家人留在帐篷里照顾患者,导致几个家庭的人都得“天花”,甚至累及部落里的族人。对于汉人来说,“天花”的死亡率基本在30%左右,而对于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来说,全家人得天花后,再也没人照顾患者了,其死亡率达到了90%,因此,历史上到了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居住在科雷马河中下游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几乎死绝。
留在“泗泾”的士兵都是得过“天花”的士兵,他们将教会居住在“泗泾”周边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怎么照顾得“天花”的患者,大大减少了“天花”患者的死亡率。他们也不像哥萨克人那样对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强行征取皮毛税,而是用茶叶、箭头、菜刀、斧子、大锤、镜子、玻璃球、肥皂、毛巾、糖果等小物品与当地人交换皮毛。
一把斧子对于汉人来说,根本不稀奇,可对于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来说却是宝贝,一把斧子可以换10张貂皮。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有了斧子后,砍劈鱼头、狼头、海豹头特别容易,三两下就把鱼头、动物头劈下来了。以前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没见过大锤,平时搭设帐篷时,都是用大石块把木桩打入冻土,很费劲,他们用15张貂皮从汉人那里换来一把带竹柄的大锤后,只需要用大锤狠砸十几下,木桩就被牢牢地钉在了地上,搭设的帐篷再也不怕被风吹走。
第二年开春后,从库页岛运来了“天花”疫苗,又开始给“泗泾”周围500公里范围内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注射“天花”疫苗,有效遏制了“天花”,这些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把这些士兵视为“神”,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大明的臣民。
杨占文带着安保士兵从泗泾返回马加丹时,在黑龙江的马勒亨古,李琚正带着3个人和当地的鄂温克人交换着皮毛。
李琚从普隆渡海来到巴宁诺后,偷偷占领了巴宁诺。李琚的队伍里有通译,这些通译原来都是随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叛清的,去年随阿巴泰劫掠山东、北直隶时被明军俘虏后,送到了大华公司的矿山挖矿,因表现良好,就被刘云龙送到了济州岛、库页岛,担当通译。
安保士兵们跟着李琚渡海之前,被要求剃发,留金丝小bian子。一开始,士兵们极不愿意剃发,李琚只好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告诉士兵们,我们这次是去黑龙江侦查的,现在在黑龙江流域的汉人都留了金丝小bian子,如我们不剃发就去那里,被清军和当地老百姓发现后,就知道我们来自大明。
有的士兵就说道,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是剃了发,那不是不孝吗?
李琚就反问道,你的指甲也受之父母,那你干嘛要剪指甲?
士兵就说道,不剪指甲的话,没法干活。
李琚就问道,我们为了达到侦查的目的,干嘛不可以暂时剃发?大明军中有一支专门搜集情报的部队叫“夜不收”,他们进入辽东侦查时,也是要剃发的。我们完成任务后,留个一年的头发,头发不就长出来了吗?
经李琚说服后,进入黑龙江的安保士兵们都剃了发
,跟着李琚渡海来到了巴宁诺。
巴宁诺是黑龙江右岸地区位于库页岛海峡边巴宁诺湾的一个渔港。
在后世,俄国人占领这里后,将“巴宁诺”改为“瓦尼诺”。前苏联在这个海湾的东岸建了个军港“苏维埃港”,“巴宁诺湾”起先被俄国人称为“瓦尼诺湾”,后来又被命名为“苏维埃湾”。
李琚带领的分队进入老爷岭后,沿着土迷大沟北上,来到卜勒克。大部队躲在林子里,然后派出几个3-4人的小组,带着小商品去寻找清军的哨所,遇到当地的尼夫赫人就说是做生意的,一路上顺便测绘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