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冯梦龙(第2页)

 “我来做校长没问题,你有地方了吗?”

 “地方有了,就在沧浪亭边。”

 冯梦龙听后点点

头,又说道:“可聘请的名医,他们的教授费可不便宜呀。”

 “名医的教授费由你决定,我全额支付。”

 冯梦龙对大华公司的实力是一点都不怀疑的,他想了一会儿,说道:“有这么一些名医,你看行不行?”

 “请先生指教。”

 “杨延海、葛林、郑之郊、盛之辑这四人,你比较熟悉吧?”冯梦龙见刘云龙点点头,就继续说道:“杨延海,就是你公司药品研究所干事杨茹良的父亲,是杨家疔疡专科第五代传人,他在治疗疔疮方面有奇招。”

 “先生对我公司药品研究所也有所知?”

 “我和杨延海是至交,能不知道吗?”

 “让杨延海出来任教,应该没问题。”

 “葛林,你公司药品研究所副干事葛辛的父亲,吴门医派葛氏家族掌门人,居长洲杉渎桥,系葛洪第四十二代之后。葛氏家族有‘吴中世医第一家’之誉,葛林以擅治痨病和内科杂病着称。听说这几年来他用于治肺痨的专用药方还是你提供的。”

 “前辈,我哪敢提供药方?我只是建议用雷公藤来治疗肺痨。”

 “别打岔,听我说下去。”

 “是。”

 “郑之郊,吴门医派郑氏家族掌门人,善于妇科。郑氏家族的八世祖郑文康入祀苏州‘五百名贤祠’。郑之郊于天启四年(1624)征授太医院吏目,疗疾多奇效,不久晋升为御医,崇祯十一年(1638年)回苏州养老,执掌家族。郑之郊治疗妇科时,善用经方、古方,在诊治月经病、妊娠出血、妊娠水肿、产后三大病等许多疾病方面有独到见解,着有《医学发明》10卷、《本草辨疑》12卷。其长子郑伯昌继承医业,着有《学圃集》,他的另一个儿子就是你公司药品研究所副干事郑伯荣。其侄郑起弘得其真传,在周庄行医。

 盛之辑,吴门医派盛氏家族掌门人,居吴江松陵镇,系永乐年间太医盛寅之后,一直是吴江的望族之一。盛氏家族秉承“不为良相,则为名医”的祖训,世代相传,要么入官为宦,要么嚼草济世。盛家擅于“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以补治积”、“以益气治满”、“以寒散表”、“以凉平理气”、“以温补止血”、 “以攻下及补益治发热”等反治法和权变治法,盛之辑还尤擅针灸。其孙子盛居松也在你公司任职,其兄盛王赞在东阳县任知县,平时也行医补贴家用。”

 “做了官还要靠行医补贴家用?”

 “知县的俸禄能有多少?我做了官还得靠写书、行医补贴家用呢,盛王赞秉持祖训,非贪腐之人,就只能靠掌握的岐黄之术来补贴家用。”

 “天下如多几个像你和盛王赞一样的官员,大明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你这样评判我,我也知足了。还要我介绍其他名医吗?”

 “我洗耳恭听。”

 “江西南昌府新建县有个名医喻嘉言,早年间因仕途不顺,遁入空门潜心研究佛学、医学,治好了建新一带很多病人。崇祯十四年下山悬壶,奔走于江西、浙江、湖广、南直隶,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名声不小。他最近在常熟招收弟子开班讲课。”

 “他从江西来常熟讲课授弟子?”

 “喻嘉言曾治好了大学士钱谦益患了好几年的病,因此他力邀喻嘉言到他常熟的住所寓居。他到了常熟后,除了给病人看病,也给弟子们公开讲课。”

 “那岂不是与我的医校一样性质吗?还能聘请到其他名医吗?”

 “吴县东山的吴有性,能被朝廷2次诏到河南、陕西去治疗瘟疫,当时尽管没啥效果,但至少说明他在治疗伤寒方面有绝招,今年,他又刊印了《瘟疫论》,是当今除你之外第二个能治好瘟疫病的人。”

 “先生,我哪能和吴郎中相提并论?再说,我只是提供了几种药材,怎么配伍还是葛林、郑之郊、盛之辑几位掌门的功劳。”

 “你不是名医的话,能知道用什么药材治鼠疫?能治好破伤风、大肚子病、肺痨?”

 “那都是我公司药品研究所研制出来的药治好的,还真不是我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