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轴承
再造汉明第13章 轴承
第13章 轴承
刘云龙手头宽裕后,开始寻思着下一步计划。
妈妈的纺线机有3个锭子,可1天最多纺2斤棉花,赚40文。村长家的缫丝机要5人操作,每天可以缫丝30斤茧子,赚1800文,每天人均可赚360文。现在还没有蒸汽机,要改进纺线机、缫丝机,只能借用后世英国的珍妮纺纱机、中国广东的陈启沅缫丝机。
珍妮纺纱机是1764年由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最初是一种拉细机,后进行改进后称为纺纱机。
陈启沅式缫丝机是华侨陈启沅于1872年在家乡创办“继昌荣”缫丝厂时设计的,需要用到锅炉,只能待以后有条件了再说。
要仿制珍妮纺纱机、陈启沅缫丝机,都要使用轴承,因此必须先要做轴承。纺纱机、缫丝机上用滚珠轴承就可以。滚珠轴承有内圈、外圈、滚珠和保持架。这个时代的钢,其质量还不过关,而且一般铁铺的炉子还没法把铁化成水,只能用青铜。后世好多纺机的轴承也是用青铜做的。
要做轴承那得先设计轴承。要设计轴承,还得有笔。
现在又没有铅笔、钢笔、圆珠笔、蜡笔,只有毛笔,尽管毛笔可以画画、写字,但要是画粗细不一的直线,画规则曲线的话,毛笔就不好使了。后世的他尽管写得一手标准的仿宋体,可还真的不习惯用毛笔,当初写肥皂广告时,连父亲都嫌他写的毛笔字歪歪扭扭,不成体统,他也自认为没本事用毛笔来画设计图。他想了半天,想起欧洲人早期使用的鹅毛笔,决定自己制作几支鹅毛笔。
刘云龙问妈妈:“妈,以前家里杀了的鹅,鹅毛扔了吗?”
“这些鹅毛又没用,早扔掉了。你要鹅毛干嘛?”
“我有用。”
于是,他在自家养的鹅翅膀上拔了20多根鹅毛,引得窝里的鸡、鸭、鹅不断地叫着。
拔了鹅毛后,他拿了个簸箕、锄头,跑到胥江边的官道上,从路边取了些砂子。回家后,他把拔来的鹅毛,放在蒸架上。
他妈一边纺线,一边问道:“现在还早着呢,怎么就开始做饭啦?”
刘云龙答话道:“妈,我不做饭。我是要做点工具。”
他妈听后,就不再问了,继续纺她的线。
刘云龙把蒸架放进锅里,烧水蒸鹅毛。蒸了一会儿,他把鹅毛从蒸架上取了下来,用清水洗了洗,再把锅里的热水倒掉,然后把砂子放进锅里。
妈妈看见后,又问道:“你这是要炒花生吗?”
炒花生不是直接把花生放进锅里炒的,与炒栗子一样是要放砂后,与砂一起炒的。他妈妈看见儿子在锅里放砂炒,所以以为他要炒花生。
刘云龙继续说道:“我不炒花生,还是做工具。”
他把锅里的砂子炒热后,觉得温度差不多了,就把20多根鹅毛的根部插进了砂子。过了十几分钟,他把鹅毛从砂子里拔了出来。
待烫好鹅毛,他把砂子从锅里用铲子拿了出来,扔到了院子里,又把锅和铲子洗了几遍,确定锅里没残余的砂子后,才把锅盖盖好。要是锅里留有砂子,烧的饭菜里就有砂子,那会遭家里人埋怨的。
刚刚蒸鹅毛是去掉鹅毛里的油脂,现在烫鹅毛是让鹅毛管变硬。
妹妹看到他一会儿蒸鹅毛,一会儿烫鹅毛,好奇地从厢房里走了出来。
刘云龙看到她后,对她说道:“把你的剪刀给我用一下。”
刘彩梅拿了一把剪刀递给了哥哥。
明代的剪刀都是铁制的,容易生锈,锋口还容易卷刃,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磨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