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肥皂


再造汉明第11章 肥皂

 第11章 肥皂

 在明代,洗手、洗衣、洗澡的用品有四种,即皂角团、猪胰子、草木灰、无患子。穷人家买不起皂角团、猪胰子,身边又没无患子时,就用草木灰浸泡衣服,然后用棒槌不断地敲打衣服,也能把衣服洗干净,只是漂洗的时间比较长。

 苏州各座山上都长有无患子树,通常在5月—6月开花,7月—9月结果,中医上将果核入药。无患子的果皮中富含皂苷,将果肉、果皮用布包裹起来后不断用手揉搓,会产生大量泡沫,用这种富含泡沫的无患子果皮汁就可以洗手、洗头、洗衣、洗澡。

 明代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头发都很长,洗发时如用皂角团,洗一次发会消耗一大块皂角团,因此很多人用木槿叶洗发。农村每家每户都有院子和自留地,苏州农村喜欢用木槿树、蔷薇来做篱笆,木槿树叶就长长被利用来洗发。木槿叶中含有丰富的肥皂草素、肥皂草甙,有类似于肥皂的作用。取新鲜的木槿叶洗净之后,搓揉出绿色汁水,然后用纱布过滤,取汁水洗头,最后用清水冲洗头发即可,用木槿叶洗过的头发也相当滑爽。即使在后世,还有很多农村妇女用木槿叶洗发的习俗。

 后世还流行用桑叶洗发,但利用的不是桑叶的清洁功效,而是养发功效。桑叶中含甾醇类、黄酮类物质和维生素,如坚持用桑叶洗发可起到乌发、润发、防脱发的功效。

 第二天刘云龙起床后,吃完早饭,对父亲说,要去城里买点做工具的材料。

 从水车浜进城,可以跨过枣市桥,沿着胥江,再进胥门,也可不过枣市桥,沿着胥江走到运河边,沿着纤道往南,再从吴门桥进盘门。胥门外横跨京杭大运河(胥江)的枣市桥并不是官府所建,而是由商人捐助后建造的,是一座三孔石拱桥。

 刘云龙过了枣市桥,就到了桥北的枣市街。因商人在此集中贩卖枣子,故称枣市街。街上不仅卖枣子和其它新鲜水果的店铺多,与枣子有关的商铺、作坊也多,如枣泥饼、枣子粽子、枣子糕、枣子糖,还有冶铁坊、打铁铺、木匠铺、碾米坊、面粉坊、酱油坊等,沿枣市街的胥江北岸,停泊着各色船泊。胥江的南岸是高木桥、水车浜、张家场村的农田。

 明初,走过枣市街向东,可经万年桥进入胥门。弘治年间,内阁首辅严嵩到苏州来游玩时,看到万年桥后,对此桥赞不绝口。苏州府的官员为了拍严嵩的马屁,竟然把万年桥拆了下来,作为礼品送到了严嵩的老家江西分宜,在分宜替严嵩建了一座“万年桥”,害的苏州人从此后在胥门不得不摆渡进城。

 刘云龙没有摆渡进胥门,而是沿着护城河(古运河的一部分)西岸的纤道,来到阊门外的山塘街。

 阊门外的山塘街是苏州商贸中心,在山塘街几乎可以买到国内所有的商品。刘云龙来到山塘街,趁买东西的时机了解一下各种物品的价格。

 明代重量衡1石等于76.75公斤,1斤等于594克(注:明代各地重量衡有差异,有些地方1斤等于594.6克。后世苏州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砝码经率定,1斤等于593.1克,考虑到年代久远后的腐蚀,明代的一斤应该是594克),明代的1斤相当于后世的1.188市斤。明代还有一个重量衡单位“担”,1担等于100斤(即59.4公斤,比后世的1担多9.4公斤)。1斤等于16两,即1两等于37.07克;1两等于16钱(后世不少中药店仍以16钱为1两),即1钱约等于2.32克。

 明代的货币,前期主要以宝钞为主,后期宝钞在民间基本废弃,交易主要用银两和铜钱。自唐代铸造开元通宝后,货币的换算实行十进制,即1两银子等于10钱,1钱等于10分,1分等于10厘。铜钱以“文”为单位。

 万历年间,1两金子等于10两银子,1两银子等于1000文,1000文铜钱等于1贯或1吊钱。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娄阿鼠为还赌债盗走十五贯钱,还杀死无锡肉铺老板尤葫芦的故事,就相当于娄阿鼠偷盗了15两银子。

 到了崇祯年间,由于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进行贸易,银两大量输入,导致银子贬值,加上连年战乱,物价上涨,崇祯十三年年中,1两金子等于15两银子,1两银子等于200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