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妈妈的纺线机


再造汉明第10章 妈妈的纺线机

 第10章 妈妈的纺线机

 回到村里,已是申时(下午三点),在田里劳作的村里人看到刘云龙后,对着老远的一个人喊道:“老刘,你家儿子回来啦。”

 那个被喊作“老刘”的人看到刘云龙后,大声对刘云龙喊道:“阿龙,你回来啦!你妈在家里呢”。

 显然,刘云龙的小名叫阿龙。

 老刘身边的一个少年看到刘云龙后,也喊道:“哥,你回来啦”。

 那是刘云龙的弟弟,叫刘云豹。

 刘云龙应道:“嗯,我回来了。”

 过了一条小河,他到了家门口。他家的南面是伯父家,北面是叔父家,伯母、婶婶都在门口做事,刘云龙赶紧向伯母、婶母问好,才走进自己家。

 他走进前院,见大门开着,走进大门就喊道:“姆妈,我回来啦”。

 苏州人喊自己的娘不叫“妈”,而是喊“姆妈”。

 屋里走出一个穿着青灰色粗布衣服的中年妇女,一排斜扣在衣服的左侧,衣扣也是布扣,下身穿的是土灰色宽大的粗布裤子。

 刘云龙的娘才36岁,但由于常年劳累,两只眼睛有明显的眼角纹,看上去显得有40多岁了。

 她看到刘云龙进屋后,忙说道:“阿龙回来啦。”

 刘云龙说道:“嗯。”

 他娘说道:“走了这么多路,累了吧。先喝口水,歇歇。”

 刘云龙刚想往水缸走去,一个小房间的门开了,蹦出个小姑娘来,嘴里喊着:“大哥,你回来啦”,说完就往刘云龙身上扑来。

 刘云龙看到妹妹后,忙把她接住,说道:“想哥哥了吧?”

 他的妹妹叫刘彩梅,才12岁。她听见哥哥的话后,说道:“想死我了。”

 刘云龙笑着问道:“在家没不乖吧。”

 刘彩梅答道:“我可乖着呢,你出去的20多天,我都做了2件刺绣,不信,你问问娘?”

 她妈马上说道:“她说得没错,真的做完了2件刺绣”,接着,她对女儿说道:“先让你哥喝口水再说。”

 彩梅放开了刘云龙,陪着他走到水缸边,用一只大碗从水缸里舀起一碗水,递给了哥哥。

 刘云龙端起碗,“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了水,把碗放在桌上,然后说道:“姆妈,那我也去地里干活吧。”

 他妈说道:“今天你就别下地了,先歇着吧。”

 彩梅在旁边马上说道:“大哥,今天你先歇着。你来看看我做的刺绣”,说着就拉着哥哥的手,向房内走去。

 进了妹妹的房间,只见房间里放着一张做刺绣的绷子。

 这个绷子有二根长木杆,每根木杆中间是圆柱形的,便于卷绣面,直径约2寸。木杆的两端是长方体,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有一个对穿的眼。绣料卷在木杆的两边后,两端用两根扁长的木板,穿过木杆端部的4个眼,把绣料撑紧。扁长木板一端较厚,起挡块作用,另一端没挡块,木板上每隔1寸左右开有1孔,当把绣料撑紧后,用细长木针伸入板上的孔,就起到了撑紧绣面的作用。

 这个刺绣用的架子,苏州人称为“绷子”。

 刺绣时,绷子两端搁在有三只斜脚的凳子上,凳子长约2-3尺之间,凳面宽度3-4寸,高度约在3-4尺。这种凳子用三只脚的原因,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三个点可确定一个平面”,绣女刺绣时,搁在凳子上的绷子就稳了。

 苏州人一般采用平绣,绣女坐在凳子上,低头,平着刺绣,只有刺十字绣时,才会把绣面的一侧略微抬起,成为斜面,斜着刺绣。

 彩梅自己坐在了长凳上,把哥哥拉着坐在边上,开始刺绣。刺绣的针不是后世的不锈钢绣花针,而是铁针。绣针在她的手里上下飞舞着,刘云龙看到绣布上的画样,知道妹妹绣的是一只喜鹊。

 他边看,边和妹妹聊着天。看了一会儿,他推脱说去看看妈妈,就离开了妹妹的房间,来到客厅,看到她妈妈在纺线。

 这是一台脚踩的纺线机,转轮通过麻绳带动三个锭子。

 纺线机的原理在元代王祯的《农书》及宋应星刚出版的《天工开物》里都有详细的记载。

 转轮的轮缘(即外圈)是用一块块的木板连在一起的,每块木板与一根小方形的木条固定,木条的另一端与轮芯的转轴固定,成为轮辐。芯轴也是木质的,是一个圆柱形空心筒体,芯轴外径约7寸,内径约3寸。芯轴与一根圆木棍连结,该木棍穿过木支架的二个圆孔,木棍既起着承载转轮重量的作用,又能随着转轮一起转动。在芯轴的中间,有一个固定的木耳环,与踏杆的一端连接。踏杆的另一端套入一根向上的矮木柱,这个矮木柱的上部有个开口的圆形凹口,这个凹口起着承托踏杆,又便于踏杆运动。锭子是一根细铁杆,头部较尖,尖端带有一个小钩子,锭子穿过一个直径约1寸的短圆木,锭子搁在支架上,这个短圆木与转轮通过麻绳连在了一起。脚踩动踏杆时,转轮作为主动轮转动,通过麻绳与锭子短圆木的摩擦力带动锭子一起转动,锭子的短圆木实际上是一个从动轮。

 芯轴与踏杆连接耳环的位置决定着双脚踩动踏杆的幅度。如耳环位置离轴心较大,踏杆运动的幅度就大,时间长了纺工的双脚会觉得不舒服;如耳环位置离轴心较小,转动转轮的动力就不足,因此有些纺纱机的踏杆与芯轴的连接采用木质曲柄,既解决了双脚踩动踏杆幅度过大的问题,又解决了动力不足问题。

 明末苏州的纺织业相当发达,当别的地方还在使用手摇、脚踩的单锭纺线机时,苏州已普及了三锭纺线机。如用于纺麻线时,由于麻丝纤维长,不易断裂,因此可带动5个锭子。据说在有水力的地方,利用水力可纺12锭麻丝。蚕丝也属于长纤维,其纤维长度可达800米-1500米,因此缫丝机也有在3-5绪的。棉花属于短纤维,无论是手摇还是脚踩,最多3锭。

 苏州城里有三种作坊会把活外放给别人做,即刺绣、纺线、缫丝,俗称“放生活”。原因是为了规避赋税。

 明朝对苏州的纺织业苛以重税,而这些作业费力、费人工,现代语叫“劳动密集型”,作坊如都是自己做的话,除非把规模扩大到几百人、几千人,但规模大了就要缴重税,吃力不讨好,而散落在民间各家各户的绷子、纺机、缫丝机是无需交税的。

 即使在后世的苏州,农村妇女在家里做刺绣也不用额外交税的。

 作坊把大量的粗活外放给城乡的女工,也使得苏州的女人老老小小都会刺绣、纺线、缫丝。

 在男耕女织时代,女人在家从事这些副业,能给家里增加不少收入,有些人家甚至就靠这些副业养活全家。

 纺线机纺出来的线,由于直径不均匀,捻度不大,强度不高,称为粗线,如直接织布的话,织出来的布就是粗布。

 粗布粗糙,价格便宜,透汗,因此城里的工人和农村的农民在劳作时就穿这种粗布做的衣服,但这种粗布易起毛,强度也不高,不耐磨。对于有钱人、读书人、商人来说是不会穿这种粗布服的,即使穿不起绸缎绫罗,也会给自己备几套精布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