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肥皂(第2页)

 刘云龙在山塘街了解到,大米的价格是每斤28文(每石2.14两银子),面粉的价格略比大米便宜,每斤27文(每石2.07两银子)。据店家称,大米和面粉的价格在2年前每石1.6两银子左右,从去年已涨了很多,而南京的米价比苏州高,1斤米需要30文。

 做豆腐的黄豆价格每斤21文(每石1.61两银子),豆油的价格每斤40文。

 刘云龙一听,心想大豆的出油率只有20%,怎么豆油的价格每斤才40文,这明显不合理呀。店家忙解释道,因粮价上涨,黄豆价格也上涨了,豆油暂时还没涨价,估计不久也会涨价。刘云龙听后,觉得这个掌柜还是有点良心的,没有趁机把豆油价格抬高。

 食盐的价格是每斤10文。苏州因靠近松江产盐区,所以食盐价格并不贵,在南京每斤食盐的价格已抬高到了每斤15文。据说在徽州、九江等地区每斤食盐的价格高达20文以上。

 猪肉统肉每斤40文,大排、瘦肉每斤50文,肋排每斤35文,杂骨每斤20文,肥肉每斤18文,板油每斤15文。

 在后世,无论是大排还是小排都比肉贵,但在明代由于生活水平低,吃肉是很奢侈的事,因此肉比肋排、杂骨贵。后世的人肚子里的油水多了,不再稀罕吃肉,追求的是口味,排骨的口味自然优于猪肉,每只猪只有30多斤排骨,所以排骨比肉贵,即使杂骨也与猪肉价格差不多。

 红糖每斤150文,大概是米价的5倍,白砂糖每斤250文,大概是米价的9倍。

 了解了一些物品的价格后,刘云龙找到了一家卖食用碱的店铺,在铺子里买了20斤碱,价格是每斤20文。

 食用的碱有土碱、炼碱二种。土碱是用碱土熬制的,有好多地方都熬制土碱。炼碱是对盐湖在冬季的结晶物进行加工后制取的。因炼碱比土碱纯度高,因此价格也略高一些,土碱的价格是每斤18文。

 尽管苏州人的主食是大米,还用米粉做团子、糕点,但苏州人早上喜欢吃面条,很多苏州人还一大早赶到面店吃头汤面。做面条就要加碱,来消除面粉中的怪味,俗称“醒面”。

 刘云龙买的是炼碱。买碱时,他向掌柜打听,这些碱是从哪里进货的?

 掌柜说是从山西、陕西、宁夏、河南来的炼碱。又说,以前的碱还有来自鞑子(明代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的,但最近几年那边进不了货了,陕西、宁夏这几年战乱不断,所以现在我们只从山西、河南进货,价格也已涨了5文。

 刘云龙知道,皇太极控制蒙古后,蒙古自然与大明的商贸受到了阻碍,蒙古的盐湖所产的天然食用碱已不能流通到汉地了,陕西、宁夏的盐业自然也受李自成的民乱所影响,供货不足。

 刘云龙又问,平时除了面店来买你们的碱外,还有哪些人来买?

 掌柜说,还有染坊,他们煮炼、熬丝时要用碱。

 棉织物表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杂质,在染色前都要用碱进行前处理。蚕丝的外层有丝胶,丝胶中含有色素、油脂、蜡质等杂质,没脱胶的蚕丝称为生丝。染丝前必须用碱把这些杂质去掉,脱胶后的生丝才能称为熟丝。熟丝染色后,就能织绸布,再印花或缂丝。生丝织成绸布后,也要进行脱胶,才能染色,再印花或缂丝。

 刘云龙听后知道这些染房买了碱之后,把碱放入石灰乳中,制成火碱(即烧碱),清洗织物,去除棉织物、丝织物的蜡质、油脂、果胶。烧碱也能做肥皂,但适合于洗衣服,不适合于洗澡。

 刘云龙买了碱后,在上塘街买了20斤板油(即猪膘)。板油比猪肉便宜多了,1斤只需15文,它的出油率是60%,也即花30文买2斤板油可熬制1.2斤猪油,比涨价前的豆油、菜籽油便宜。

 接着他花了80文买了2斤烧酒。

 明代已有采用蒸馏技术制取的高度白酒了,其酒精度比自制米酒的度数要高,白酒也如后世那样分高档低等,刘云龙没有买高档的“三白酒”,只是买了普通的白酒。

 他接着又花了40文,买了4斤盐,花了120文,买了2斤松香。

 松香是从松树上的伤口上流出的天然分泌物,粘度很高。嘉靖年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对松香有详细描述“松脂,别名松膏、松肪、松胶、松香。”主要用于颜料制作和中药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