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无题(第2页)
你说制作火药的原料,能当肥料,那不是扯淡吗?
周王把实验大棚放在武器研究所,肯定是为了保密。
说肥料是造火药的原料,也肯定是为了迷惑人。
这反而让大家更加笃信,这事儿可能是真的。
否则,周王何至于如此小心翼翼。
这是怕有人搞破坏啊。
早就憋不住的官员们,直接找到了朱雄英和陈景恪面前,询问肥料之事是不是真的。
他们两个并没有大夸特夸,说的非常谨慎。
朱雄英略带一些开心,但总体平静的道:
“确有其事……但这只是实验室数据,且只试种了一年,具体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景恪接话道:“就算最后证明肥料是真的,想要大规模推广,也非常的麻烦。”
“从挖矿到冶炼再到运输等等,需要建设一整套的体系。”
“投入的人力物力,可是非常巨大的啊。”
投入巨大?群臣直接忽略了这句话,满脑子只有一个声音。
竟然是真的……竟然是真的……
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在群臣的请求下,朝廷建造了专门的试验田,用来验证肥料的种种数据。
这无异于告诉天下人,肥料的事情是真的。
一时间京城沸腾了,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传递。
大明周报为此出了加刊。
这一刊内容很少只有六页,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详细的介绍了华夏农耕技术的进步。
并详细论述了,每一次技术进步对世界所带来的影响。
最后告诉大家,这一次的事情如果验证是真的,那就是功德无量。
朝廷该给他们史无前例的封赏,甚至可以破例为他们封侯。
然后报纸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全国各地,天下为之沸腾。
关于研究出肥料的研究员,要不要给予封赏,大家一致认为该封赏。
封侯行不行?
那太行了,不给他们封侯,那所有勋爵的含金量都将下降。
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一旦破了这个例,必将导致功勋体系崩溃,对国家来说并不是好事。
甚至可能带来内乱。
大家都刚从战乱中走过来,总不想继续回到那种日子吧?
两派各有各的理由,难免吵了起来。
不过讨论封赏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多集中在读书人和官僚阶层。
多数人还是更关注肥料本身,迫切希望此事是真的。
以至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百姓去庙观祈祷,都会加一句希望肥料是真的。
关于神农等先贤的祭祀,也在小范围火了起来。
约翰·胡斯也买了一份报纸阅读,对于肥料的事情他自然很震惊。
“如若报纸上所言为真,这将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对于报纸上其它内容,他也颇为感叹:
“华夏真的太伟大了,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他们为何崇拜祖先了。”
“而也正是他们重视祖先、重视传承,才让他们诞生了如此多的大德之士。”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被遗忘。”
“他们生命虽然终结,姓名却会被后人永远传唱,这才是真正的永生啊。”
一旁的楚大保不禁挺直了胸膛,咱华夏就是这么厉害。
他是退役军人,被泉州那边指派给约翰·胡斯的向导。
说是向导,其实就是监视人员。
大明除了几个开放口岸,不允许外国人随意进入。
只有某些学者才能获准自有行动,但也会被派遣专人监视,防止其做违法犯罪之事。
对此约翰·胡斯虽然有些不满,但也不好说什么。
不过后来他发现,只要他不触犯规定,这个向导是真的不会干涉他的行动。
反而会为他的行程提供很多帮助。
比如遇到身份检查、入住旅店等等,都可以由楚大保代劳。
而且楚大保是读过一些书的,还能和他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慢慢的他也就习惯了。
只是让他有些无奈的是,大明的学问家都很高傲。
他拜访了许多名人,大多数都直接拒绝,少数见了他也一副说教的语气。
愿意和他平等对话的凤毛麟角。
关键是,他认为很多人的学问,远远达不到他预期的那种高度。
很多三言两语就被他问的哑口无言,然后就开始翻来覆去的重复圣贤经典。
还有一些甚至恼羞成怒,斥责他蛮夷之辈不懂圣贤之道,然后甩袖而去。
而且近距离接触,他发现大明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比如盗窃、抢劫的很多,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大摇大摆的私设关卡收保护费。
虽然这种行为在欧罗巴很常见,可在那边设立关卡的都是贵族,严格来说他们是有这个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