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英国公比较合适(第3页)

 他的后代也因为他立下的功劳,世代承袭金吾指挥使的职务,一直到明朝灭亡,他的孙子杨伟还迎娶了英宗的女儿崇德公主,成为当朝驸马。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黑点,其中最大的就是于谦之死。

 于谦死于夺门之变,理由是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为太子,最终被问斩在了崇文门外,虽然是石亨徐有贞主要负责撺掇的,但是毫无疑问,作为夺门之变主力的杨善也是其中一份子,只不过他比较聪明,并没有直接站出来而已,这也是他虽然气势煊赫、招权纳贿而没有被追责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过在听到刘能说他是投机之人的时候,杨善虽然有些疑惑他为什么会用投机这个词,但还是从他的脸上看了出来,这肯定不是什么好词。

 要知道,投机最初指的是投石机,早在战国时期吴起所书写的兵书《吴子·料敌》中就有提到设伏投机,其将可取,这时候的投机还没有后世的贬义。

 投机变成贬义词要从清朝开始,康乾盛世中的徐大椿在他的医书《洄溪道情·行医叹》提到,要入世投机,只打听近日时医,惯用的是何方何味,试一试偶然得效,倒觉得希奇,这个时候投机才变成了乘机谋利的意思。

 既然杨善看出了不是什么好词,那他自然不会客气,立刻质问道:“你是什么人?凭什么说我是投机之人?投机向来指的是切中时机,难道此时就不是最好的时机吗?”

 刘能撇了撇嘴,回答道:“我是什么人你不用管,你只需要知道,我是在救你们就足够了。”

 “另外,你提到的最好的时机,如果现在派你去也先的大营,要求你去他的大营作为人质,同时安排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来大军中,等大军离开之后,双方同时换人,这个任务你可愿接?”

 杨善顿时就不吱声了。

 他虽然能言善辩,但是他也只会能言善辩,去做人质,他能言善辩的能力就完全没有用处了,反而会有危险,他可不愿意去做这种事儿。

 “怎么了?杨侍郎可是不愿意?”刘能没有放过他,继续追问道。

 杨善这才回答道:“非是不愿,而是不能,伯颜帖木儿乃是也先的亲弟,本官身份低微,双方并不对等。”

 “所以,如果想要交换质子的话,恐怕要选择一位身份地位对等之人才好。”

 “那你建议什么人去?”朱祁镇这时候在上面发问了。

 说实话,他也感觉这个主意不错。

 只要也先不想让伯颜帖木儿死,那就必须要放他们回去,这样做可以提高自己回京的把握,又不需要自己冒险,何乐而不为呢?

 杨善犹豫了一下,这才回答道:“回陛下,臣以为,英国公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