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常山赵子龙(第2页)

 陈炎想了想,又问:“我知子龙数年前曾投公孙瓒,但常山乃冀州地界,距离邺城不远,当时袁绍刚得冀州,在冀州名声正盛,人心归附,子龙不投袁绍,却投了公孙瓒,这是为何?”

 “当时天下大乱,不知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家乡之人一番商议,决定追随仁义之主,只是冀州战乱频繁,故知袁绍非明主,因而向北而去,投了公孙瓒。”

 “那为何后来又离开公孙瓒呢?”

 赵云离开公孙瓒的理由是奔丧,陈炎明知如此,还要询问,赵云就明白,陈炎问的是真正的原因,而不是奔丧这种借口。

 “公孙瓒虽骁勇善战,但残暴不仁,不善治理地方,只靠掳掠来养活军队,所据之地,百姓皆苦不堪言,又日益贫瘠。更有甚者,他竟杀了幽州牧,犯上作乱,为人所不容,实非明主。”公孙瓒虽击败刘虞占据幽州,但他杀了刘虞,也是后患无穷。

 “也就是说,今子龙去找刘玄德,是认为刘玄德乃明主?”

 “刘玄德乃汉室宗亲,待人和善,体恤将士,与将士同甘共苦,又善待百姓,民心归附,实为明主。”

 陈炎摇了摇头:“我从未见过刘玄德,却曾听其仁义之名,或许在子龙眼里,他是明主,但于乱世之中,他不能稳定一方,不能救百姓于水火,反而带来了战争,加重百姓的苦难,实是难为名主。”

 赵云听到陈炎说刘备的坏话,脸色微微一变:“州牧此话为何意?”

 “青州自古乃繁华之地,因战乱而萧条,刘玄德奉公孙瓒之命入青州,与袁绍的军队于平原大战数年,使平原破败不堪,而后双方罢战。罢战之后,受孔北海之邀,去了北海,全了他仁义之名,可是……”

 “子龙,你再看看平原,袁绍也好,刘玄德也好,都是拍拍屁股就走,留下的只是一个烂摊子,给百姓带来了只是战乱,岂不是加重了百姓的苦难?刘玄德虽解了北海之围,但黄巾贼尚在,仍流落于民间,肆虐北海,为祸一方,百姓苦难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