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风光喵力求食

第109章,培训和军都山(第3页)

 “贾玉蓉同志,高河同志,你们一人补充一点。”

 听到赵满仓的话,贾玉蓉和高河两人点点头,前者补充了圈舍应该设有食槽,后者补充的是设有水槽。

 郑海超、袁晓霞等人顿时恍然大悟,旋即又懊恼了起来。

 刘宝婵也同样懊恼地拍了拍在自己的脑门,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赵满仓笑了笑,带着他们先离开了圈舍这边,来到外面的空地上,跟他们进行现场教学。

 “小册子里面的内容非常重要,但也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我们要养的是林麝,需要的是仔细观察,而不是只靠小册子里面的内容.......”

 “现在我们才刚开始起步,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和问题.

.....那么我们需要第一时间熟记小册子里面的所有细节......”

 “刚才贾玉蓉同志、高河同志两人说了食槽和水槽的事儿,来,我继续考一考你们,关于这些有什么需要留意的点么?”

 关于林麝养殖技术,赵满仓十分重视。

 在五十年代这个时间点,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却总是需要经历许多磨难,才能够迎来真正的新生。

 作为一名穿越者,赵满仓并没有多大的理想,但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他会尽可能做好,比如养殖林麝。

 诸如钢铁厂这样的单位,对跌打损伤的药的需求确实很大。

 其他地方,赵满仓影响不了,但钢铁厂这个小江湖,他自认为还是能够帮上一点忙的。

 就好像现在,林麝养殖场的建立,便已经影响了刘宝婵他们这些人。

 只不过,六零年马上就要到来了,也不知道刘宝婵他们能不能撑得过去?

 “饮水是林麝养殖中不可忽视的一项管理工作,你们在饲养过程中,都必须要确保提供充足的清洁饮用水,以保证林麝的健康.......”

 “比如说夏天最好是凉开水或千分之一的盐水,冬天最好是温开水......”

 接下来的时间,赵满仓就一直在军都山养殖场这个地方,给刘宝婵他们进行集训。

 就在技术讲解的过程中,刘宝婵忍不住举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赵组长,关于林麝的食物,我们需要每天都到附近山林里去采集那些地衣、苔藓、树叶么?”

 能够看得出来,她是非常努力地学习,而且也确实学到了不少。

 针对食物这一点,赵满仓也多次强调一点:干净!

 比如黄豆这种食物,就必须要煮熟后再投喂给林麝,否则容易对林麝的肠胃造成影响。

 此外就是投喂必须定时定量,并且还需要警惕过度饲喂导致浪费和消化不良等意外情况。

 至于刘宝婵提及的这个问题,在赵满仓看来,目前并不急于一时。

 等过几天,赵满仓会亲自带他们到附近的山林里寻找这些食物,改善林麝的营养。

 到了下午快下班的时间,刘宝婵他们这三十六人全都留在了山里。

 林麝养殖必须小心再小心,所以他们也只能够留在山上。

 养殖场这边已经给他们建好了集体宿舍,只不过目前是男女分开的集体宿舍,并没有单独的个人房间。

 赵满仓并没有留在这里,而是骑着一匹黑马离开了军都山。

 他才不会留在军都山这边过夜呢,因此他特意找邢书旗他们申请了一匹马,最近就这么往返军都山和钢铁厂了。

 麻烦是麻烦了一点,但这确实没有办法。

 其实他完全可以申请一辆汽车用于两地的往返,但汽车本来就紧张,而且还费油,另外就是骑马的速度其实比汽车更快。

 骑马的速度一般来说可以飙到五六十公里,甚至是七十左右。

 但汽车在目前京城郊区这地方,最多也就是四五六十,想要达到七十码,根本不可能。

 何况,骑马就是口粮问题,这个倒是简单。

 最重要的是,赵满仓本来就是饲养员,十分清楚如何养护马匹。

 军都山上的这些草木,也可以给马儿打打牙祭嘛。

 架!

 一匹黑马在夕阳下疾驰而过,卷起不少灰尘,很快又随风散去了。

 赵满仓都没有想到,自己还得把骑马技能提升到五级,才能够很好驾驭这匹黑马。

 换句话说,他之前积攒的515经验值,再次减少500,想要攒够一万经验值,简直跟做梦一样。

 难如登天啊!

 不过,五级技能,也足以让赵满仓将黑马的速度提升到了七十码,这个速度在如今这个时代,那确实很牛逼。

 甭管火车还是汽车,都很少有这样的速度。

 至于说飞机?

 国内这地方,能够坐得起飞机的人,凤毛麟角一样的存在,没什么好比的。

 军都山距离钢铁厂就是四十多公里,以七十码的速度,赵满仓骑着黑马回到钢铁厂仅仅只花了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

 不过,即便这么快,赵满仓回到钢铁厂的时候,厂里面已经空荡荡了,大家都已经下班离开了单位,根本没多少人了。

 “嚯,满仓大哥你才回来呀?今儿可真慢呀.......”

 门口,今晚值班的范同,见着赵满仓的时候,好

像还有些幸灾乐祸。

 也不是幸灾乐祸,就是开玩笑。

 毕竟赵满仓平日里可都是非常准时准点下班的呢,今儿个是晚了那么长的时间,可真是少见。

 “没办法,刚把三十五头林麝搬过去养殖场那边,事儿多,只能稍微辛苦一下了。”

 赵满仓笑了笑,骑着马儿进了饲养室,给黑马弄了点精饲料,然后他就骑着自行车回家了。

 护国寺十八号院,前院冯家。

 此时的冯大爷一家,正在商量着大事儿。

 “爹,你就帮忙想想办法吧,何文浩他爹都说了,昨天那个林麝饲养员学徒又多了六人,人家都能够临时再加人,为什么我们不行?”

 作为冯家的老大,冯大年这会儿对自己父亲冯宝银是失望透顶,且满腹怨念。

 十八号院住着赵满仓这尊大神,已经连续几次可以巴结对方的机会,然后很快就获得工作机会了,结果每次都被赵满仓轻飘飘地揭了过去。

 第一次之前奶牛改良项目的临时工,这个冯大年也不是很瞧得上,毕竟临时工可不是那么稳妥。

 当然第二次的话,冯大年自己也没资格,毕竟钢铁厂卫生所扩建,招的是医生和护士。

 可再不济,钢铁厂不也还招聘其他工人嘛,难道他就没有一点机会么?

 毕竟整个钢铁厂都在扩建,职工人数一直在增加。

 照理说,他应该有机会才对,但奈何最近这段时间可是七八月份啊,京城内的大学生这个不用问,钢铁厂也没几个名额。

 可高中生就不同了,还是能够招募很多的。

 只因为京城内的高中生实在不少,甚至还有不少高中生是复读生,比如黄家老二黄秀芬,今年都二十岁了,跟林婉同年,却还要继续参加高考。

 类似这样的高考钉子户,其实并不少。

 一九五三年之后,全国高考录取率算是比较高,但实际上只能算一般。

 就说去年的一九五七年,全国高中毕业生人数为十九点四万人,报考人数是二十五点二万人,高校招生人数则是十点六万人,录取比例为百分之四十二。

 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来,明明当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仅为十九点四万人,结果报考人数却是达到了二十五点二万人。

 也就是说,总共有五点八万人是复读生。

 另外就是录取比例是百分之四十二,看着挺高的,但不也是还有十四点六万人没有被录取么?

 然后就是一九五八年的今年,高中毕业生人数相比较于去年增加了两点五万人,然而高校招生人数却是高达二十六点五万人,为什么?

 因为在这一年,是全国所有大学第一次扩招,同时也因为今年的特殊年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远超往年。

 换句话说,今年的高考,竞争更加激烈。

 一九五八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合作社的诞生就是在这一年,全国上下打麻雀、炼钢等等,都在这一年。

 也因此,全国高校确实录取了二十六点五万名大学生,但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却是超过了一九五七年很多。

 简单来说就是高考钉子户们,如果实力够强的话,也都在这一年顺利上岸了。

 如果是实力够呛,那也没办法。

 第三次就是最近这一次的林麝养殖场招聘的饲养员学徒了,冯大年认为他父亲应该能够帮得上忙。

 毕竟赵满仓就住在十八号院中院,是邻居,按照远亲不如近邻的说辞,肯定能够将冯大年也安排进去。

 结果,还是不行!

 冯大年自己没有通过面试,何文浩和魏建国他们两人也一样,都没通过面试。

 大家都以为没有机会了,谁知道峰回路转,昨天又加了六人。

 临时增加的六人,肯定是走后门送礼物了吧?

 所以现在冯大年的想法,也是要给赵满仓送礼。

 就是甭管如何,这一次说什么也要成为林麝养殖场饲养员学徒。

 “你们为什么不行,自己心里没点数么?”冯宝银翻了个白眼,哼道:

 “但凡你读书用点心,甭说考大学,能够顺利地从高中毕业,我也不至于那么操心了......”

 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其实还是很好找工作的,不少单位都很乐意招聘。

 全国每年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十几二十万左右,在京城来说,也就是几千到一万人左右。

 而全国除了东北之外,京城每年新建或者扩增的工厂单位,应该是

最多的。

 例如京城第一汽车附件厂,不就是在今年进行扩建,并且快要成为京城汽车制造厂的嘛。

 那些凤毛麟角一样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呢,就已经被很多单位给预定了,所以这个不用说。

 但高中生招进来当普通的工人、技术员、办事员等,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问题是,冯大年压根儿就不是读书的料,初中只是读了一年多就放弃了。

 “爹,您翻这些陈年旧账有意思么?”

 被揭穿了伤疤,冯大年顿时老脸一红,尴尬地反问了一句,接着赶忙转移话题:

 “反正人家赵医生很快就下班了,咱们得想想办法,看看送什么礼物好......”

 ps:本月最后一天,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