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马幼常名震刘营,杨主簿人前显圣(第2页)

 【臣初闻,惊愕万分,马谡此人,素善夸夸其谈。】

 【昔主上慧眼识人,早有评断,言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臣谨记于心,深信不疑。】

 【今孔明先生,殚精竭虑,一心只为兴复汉室。】

 【其所行战略、所施政令,皆从大局着眼,虽战事偶有不顺,然岂可为小人谗言所蔽?】

 【军中流言若不遏制,恐乱军心,更损军师威名,于大业不利。】

 【臣恳祈主上,修书一封与军师,以安其心,使其勿为流言所动摇本心,一如既往,率我大军,征伐逆贼。】

 【臣虽不才,愿在军中,协同诸将,整肃军纪,禁绝妄言,为主上效犬马之劳,为汉室复兴竭尽股肱之力。】

 【臣不胜翘首,恭待主上旨意。敬叩金安。】

 【李严,敬上!】

 刘备看过书信以后立刻交给了张松查看。

 张松看后不禁摇头:“孔明军师还是太宽容了,马谡这番言论近乎诛心,当严惩之!”

 “孔明一向待人宽厚,属下妄言从不多与计较!”刘备摇摇头:“但李严此信,亦有私心!”

 诸葛亮对待属下一向宽厚,这一点和刘备是一致的。

 但李严有私心也是真的。

 李严是荆州出身,早年入益州投奔刘璋,被任命为成都令。

 他和法正一样,不属于益州本土派。

 刘备继任益州后,益州本土派倒向刘备,加之刘备手下的荆州派,形成了两大派系。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李严和法正一样都是夹缝中生存,只要有机会一定会拼命往上爬。

 同样是荆州出身,还很年幼的马谡因为一句话在军中扬名,李严自然不服气。

 信中虽然没有言明,但刘备能感受到李严对此事的一些不满。

 “主公说的是!”张松点头。

 刘备问道:“你观马谡此人如何啊?”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张松道:“在下以为,马良可为大才!”

 “嗯!”刘备点头,随即来到桌案前写下一封书信,派人火速送往梓潼关。

 信中只有一句话:马谡年幼,说话浮夸,往往言过其实,不见真才实学,军师当慎之又慎,不可轻信其言,不可动摇本心。

 看过书信以后的诸葛亮眼眶泛红。

 马谡那句军师因畏惧麒麟子,导致固步自封,在军中流传甚广。

 诸葛亮不是曹操。

 不会随便找个鸡肋的借口就杀了马谡。

 他甚至开始反思自己了。

 也许真的是自己固步自封,这才屡屡败于麒麟子。

 可刘备的书信,并没有多肉麻。

 但字里行间,都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仿佛在告诉他,哪怕这一仗败了,也不怪军师,怪只怪刘备无能。

 这一瞬间,诸葛亮就想起了刘备曾经说过的话:大丈夫行于乱世,当光明磊落。即使处于逆境,也当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抗争也。

 泪水从诸葛亮的眼角滑落。

 孔明久久不能言!

 时间很快来到了半月后。

 连续攻城半月的曹军,没有太大的收获,折损也兵马数万有余,军心不振。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曹操一直以来都没有全力攻城。

 中军大帐内,文臣武将齐聚。

 曹操道:“大军攻打梓潼关半月有余,收获甚微,如此下去,何日能破成都啊?”

 庞德出列,单膝跪地,向曹操抱拳道:“丞相给我八千勇士,庞德愿抬棺出战,舍命夺下梓潼关!”

 曹操摇头感慨:“我知令明英勇,然梓潼关非英勇可破,仍需良谋啊!”

 此言一出,杨修立刻站了出来:“丞相,在下有一策,可破成都!”

 “哦?”曹操的目光望向了杨修。

 杨修拱手道:“麒麟子大才,在下不敢妄议,由东线进军破梓潼关、涪水关,绵竹关,雒城,最后抵达成都,的确是良策。”

 “嗯!”曹操点头:“继续说!”

 杨修继续说道:“但诸葛亮也绝非泛泛之辈,早就在梓潼关外设下无数营寨,我军纵然破了梓潼关,想要攻破成都也非年内之事了!”

 “嗯!”曹操点头。

 杨修道:“在下斗胆,请丞相改变战略,大军退至西充城,转攻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