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淮海战役尾声


【黄(维)的十二兵团被围歼后,以杜光亭(聿明)集团为首的三十万国军的末日也即将到来。

(徐州剿总虽然是刘(峙),但在淮海战役后期基本宣告败局以后,自知能力不足导致今天这个局面的他便退居了后方,军事指挥权落到了杜光亭头上,也坐实了杜光亭救火却救不了火的将军之名。)

其实在十二兵团被围歼之前,杜光亭便已决定按照委员长的命令放弃重镇徐州,向西南方向撤离以保存实力另寻战机。

但是这个决定却让三十万国军的覆灭更早一步到来。

在十二兵团被围之初时,原本有足够机会突围的十二兵团,却被委员长一句坚守待援按下,只因其幻想绝对精锐的十二兵团在等到与杜光亭的援兵汇合之后,能对中野形成反包围,一举扭转战局。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十二兵团不仅覆灭,徐州也成了一座孤城面临被解放军包围的态势。

虽然按照常理来说,拥有强大火力的三十万国军,依据徐州坚城完全可以对进攻徐州的解放军造成巨大伤亡,甚至于淮海战役的最终胜负在徐州城破之前都不能下定论。

但是国民党也多少在与解放军的历次交手中吸取了一些教训。

知道解放军对于坚城不会一味不计伤亡地进行强攻。

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围而不攻,围点打援,以发挥出解放军野战打伏击的优势。

一旦解放军形成了对徐州的重重包围,必定会切断徐州的铁路线、交通线,届时断绝了徐州的补给线,仅以徐州一座孤城的粮食和资源,根本不足以维持三十万大军的消耗。

那时这三十万国军要么被活活围困饿死,要么主动出城与解放军野战突围。

但是解放军的土木工事又是出了名的极难攻克,机械化兵团难以从无数的交通壕与路障中突围。

至于坚守待援这一条路,黄焕然的第九兵团和黄(维)的十二兵团坚守待援却到死都没等来援军的下场历历在目,自知以国军的尿性这条路根本就不用想了。

既然已经能够预料到这样的结局,国民党的选择就只有及时撤出孤城徐州,保存力量重整战线。

但是战略前瞻思想极强的解放军,对国军的这一撤退决定却早有预料和准备。

解放军在徐州周边及杜光亭兵团可能撤退的方向上提前进行了军事部署。

在徐州以西、以南等方向陆续增兵安排了二十四万大军,随时准备对撤出徐州的国民党军进行拦截和围堵,以防止其逃窜并争取将其歼灭在运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