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312章 大决战(一)(第3页)
作为中共中央派遣协同林彪的政委罗荣桓,也罕见地没有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并不反对林彪的战略。
(这里要知道政委这一职务的特殊性,政委与同级军事指挥员同为部队首长,共同负责所属部队的各项工作。
军队在政治工作上,服从政治委员、政治机关;在军事工作上,服从上级军事指挥员、政治委员和军事机关。
政委是类似古代监军,但职权更大也更为重要的职务,代表的就是中央的管理延伸。)
可见就连政委罗荣桓也是认可林彪的战略的,并且在之后的实际行动中也是全力支持。
但这绝不意味着主席的战略就是不对的。
因为林彪将敌人想象地都跟他一样厉害,行事过于谨慎。
而主席则已经从历次国民党的战略战术表现,以及各级国军将领在实际行动中的不能协同配合,已经洞察了国民党军内部的矛盾与心理。
打锦州,长春和沈阳不会支援,也不敢出城冒险断解放军的后路。
主席绝不是在赌,而是把战略战术上升到了对人的心理战略。
但是东北野战军将林彪的建议上报中央后,领导班子开会讨论投票,多数通过了林彪的方案,主席是少数服从多数,被迫同意先打长春,观战局变化再做进一步决定。
而后在东北野战军全力攻打长春的过程中,也果然印证了主席的心理分析与战略是正确的。
东野在长春攻坚战中,不仅久攻不下,自己也损失惨重。
原本判断沈阳的国民党军会派兵救援长春,从而方便解放军进行野战围点打援的寄望也落了空。
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的卫立煌,就是窝在沈阳哪儿也不去。
这不是他有多么高的战略战术,而是如同主席判断的那般,国民党内部就是一盘散沙,自保的心理远远大于犯险和顾保全局。
但是主席的战略得到印证后,东野却并没有如期那般赶紧按主席的建议围攻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