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第三次长沙会战,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第2页)

 中国军队的牺牲与决绝,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痛代价,为最后的合围反击取得会战胜利争取了时间……

 古人们越是了解了近代列强的战争模式,就越是深刻理解了当时的后世子孙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艰难。

 武器装备远不如敌人,就只能费尽心思地靠地利、靠战术取得微弱优势。

 战损比相差实在太大,杀一个日寇往往要付出七个战士的生命,那就只能设法用近乎于自杀式的攻击与敌人同归于尽。

 如此惨烈的生死存亡之战,不禁让古人们设身处地地去想,如果是让他们去打这样的战争,作为先辈的他们能够做到如此地步,甘愿付出如此牺牲吗?

 ……

 【公元1942年,日军为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从陆上获取国际援助的通道,从泰国海陆并进入侵缅甸。

 而这条滇缅公路的修建极为不易。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开辟对外通道,云南二十万各族民众,含老人、妇女、儿童。

 于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在崇山峻岭、物资匮乏、技术落后条件下,用简陋工具挖山填谷、架桥铺路,建成这条长达九百五十九公里的战略公路,为抗战物资运输立下不朽功勋。

 这条公路堪称中国抗战生命线。

 而当时滇西几乎所有的青壮男性都已从军奔赴战场,只剩下老弱妇孺。

 他们自带口粮、自带工具、自带被褥,老人埋炸药、妇女搬水泥、娃娃砸石头。

 连六岁的孩子都坐在地上用锤子一点一点砸碎石头来铺路,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却用最小的身躯成为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一份子。

 云南人民以平均每公里牺牲六人的代价,修建了这条长达九百五十九公里的抗战生命线。

 成为中国接收国际援助的唯一陆上通道。

 日军为了切断这条通道,不断派出飞机轰炸。

 而云南人民就只能等日军炸完了去修,炸完了再去修……

 从1938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这条公路总计承载中国运输了各种战略物资和器材达四十九万余吨。

 为选取最近也最容易开辟的路线,他们喊着:“不修路,仗打输。世代代,子孙苦。”的口号,炸掉信仰的神山和祖辈的坟墓,无私投入到这场不是前线胜似前线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