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觉醒年代(第3页)

 大会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并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大政策。

 开启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历程。

 并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校内既传播三民主义,也讲授马克思主义,学员深受爱国、革命思潮熏陶,树立起坚定的信仰与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化作投身军旅的精神支撑。

 同时黄埔军校采取军事理论、政治思想,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意志坚定与能力优秀的军事人才。

 如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徐向前、王尔琢、周士第、杜聿明、黄维、范汉杰、宋希濂等人,他们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重要将领,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诸多战役或军政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5年,长期艰苦的革命工作使孙文积劳成疾,但为了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他仍毅然北上,希望与各方共商国事,途中病情逐渐加重。

 最终于同年3月12日病逝。

 孙文去世后带来了多方面极其重大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迅速分裂为以汪精卫、廖仲恺为首的左派,以邹鲁、林森、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

 当时国民党虽然有孙文提出的三民主义,主张民族、民权、民生。

 其中民族主义即追求民族独立,挣脱殖民枷锁;民权即赋予民众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期望人民能够当家作主,参与国家治理;民生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管控私人资本无序扩张,促使资本服务国计民生,保障大众生存权益。

 可没了孙文压制的国民党,其势力结构组成导致了国民党代表的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而共产党代表的则是无产阶级。

 没了孙文监督执行三民主义,平衡两党。

 两党最终将在不久后因意识形态和阶级冲突发生极为严重的决裂。

 孙文的出现和逝世,都极大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