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火器到火炮的发展(第2页)

 届时再操纵己船行至敌船头尾方向,用两侧船舷炮口对敌。 

 敌船头尾无炮,或仅有一两门炮,己船侧船舷炮口数倍、数十倍于敌,胜败则定。 

 这便是古代前膛炮多数应用方式。 

 当这种威力大,射程远的大型火器出现后,战争就彻底开始往火器方向发展了。 

 火药、火器的研究也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时代。 

 到了公元1854年左右,英吉利国率先研制出了气密性成熟的后膛炮。 

 大炮的螺旋膛线也在历代的研究中渐渐成熟。 

 后膛炮,即在大炮尾部开口装弹,再以可打开关闭的炮闩封闭炮膛尾部,可提高装弹速度和清理火药残余。 

 螺旋膛线则是使用固定刀具或器械,反复推动在大炮内壁拉刻出多道螺旋槽口,可使紧贴炮膛的炮弹在发射过程中旋转飞出,提高炮弹飞行稳定,从而提高炮击精度和炮击距离。 

 到了近现代,大炮又发展出了炮弹与发射药相结合成为一体,这便是定装式炮弹。 

 即底部为炮弹底火,中部为发射药,前端为弹头。 

 使用拉拽式击针撞击炮弹底火,底火发生燃烧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爆炸将弹头推送出去完成炮击。 

 打开炮闩将弹壳退出炮膛,再进行下一次装弹,便可继续下一次炮击。 

 定装炮弹节省了清理火药残余,并将装填发射药、炮弹、引线三个步骤省略为一个步骤,极大提高了炮击效率。 

 同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合金材质的炮弹弹体更加坚固,可以装填更多炸药。 

 以及类似底火的碰炸装置应用到了弹头上,于是可以爆炸的弹头就此问世。 

 更坚固的合金材质,让弹头内部不必再是实心,而是可以掏空装填炸药。 

 弹头前部设计有碰炸装置,即引信。 

 炮弹落地或在飞行过程中引信受到撞击后,弹头便可发生爆炸。 

 弹头的外壳本身就是金属,爆炸后破碎的壳体就变成了破片,杀伤范围远超实心弹头。 

 爆炸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冲击波。 

 哪怕士兵趴在地上躲避开绝大多数的破片,但只要士兵趴在炮击杀伤范围内,依然可能被剧烈的冲击波震死。 

 被震死的士兵体表虽然看不到伤势,可内脏却已经被冲击波震伤造成内出血,这样的伤势连救都无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