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占领阿萨姆(2)

刘云龙讲完了底马撒后,继续介绍其它几个国家的情况。

在孟加拉东部的特里普拉(tripura)地区生活的大多是黄种人,他们曾建立过特皮拉(twipra)王国。特皮拉王国衰落后,也分裂成了很多小王国。

1400年,信奉ysL教的孟加拉人入侵特里普拉地区时,一个叫正东法(Chhengthung)王公率部抵抗,打败了孟加拉人。孟加拉人撤走后,他趁胜利之威统一了特里普拉地区,建立了特利普拉王国,正式名称是“马尼基亚王朝”(ohain)继位。波尔戈哈因继位后,科奇王国攻陷了贾因蒂亚的都城,俘虏了波尔戈哈因,贾因蒂亚王国成了科奇王国的附属国。

1564年,波尔戈哈因去世后,由比贾伊·马尼克(Bijay manik)继位。

1580年,比贾伊·马尼克去世后,由普拉塔普·莱(pratap ray )继位。

1586年,科奇王国分裂为科奇比哈尔、科奇哈约后,贾因蒂亚王国趁机宣布独立。但不久,底马撒进攻贾因蒂亚,贾因蒂亚不敌,举手投降,成了底马撒的附属国。

1596年,普拉塔普·莱去世后,由丹·马尼克(dhan manik)继位。 丹·马尼克继位后,求助于阿萨姆。在阿萨姆的帮助下,贾因蒂亚于1605年摆脱了底马撒的统治。

1612年,丹·马尼克(dhan manik)进攻底马撒的属地迪马鲁亚(dimarua),得罪了底马撒王国。丹·马尼克见没法收场,只得将女儿送给了阿萨姆的苏僧法,再次求助于阿萨姆。但在阿萨姆出兵前,底马撒就攻陷了贾因蒂亚的都城,杀了丹·马尼克,立丹·马尼克的儿子贾萨·马尼克(jasa manik)为国王,企图将贾因蒂亚再次成为自己的附属国。阿萨姆人随后就与底马撒人开战,在这场战争中,底马撒人打输了,贾因蒂亚又恢复了独立。不过,此后贾因蒂亚王国又成了康格雷帕克王国、特里普拉王国的争夺对象,两国为此进行了4次战争,但都因阿萨姆的介入,不得不罢兵。

1625年,贾萨·马尼克去世后,由其子孙达尔·莱(sundar ray)继位。

1636年,孙达尔·莱去世后,由其子库塔·帕尔巴特(Chota parbat)继位。库塔·帕尔巴特继位后,深知周边的底马撒王国、康格雷帕克王国、特里普拉王国都是如狼似虎,因此始终保持着与阿萨姆的紧密关系。

科奇王国的前身是1257年从迦摩缕波王国分裂出来的卡马塔(kamata)王国,卡马塔王国统治着阿萨姆平原的西部与孟加拉北部(今孟加拉邦的西里古里地区)。

1498年,卡马塔王国成为孟加拉苏丹国的附属国。16世纪初,卡马塔王国衰落后,也分裂为很多小国。

1515年,比斯瓦·辛哈(Biswa singha)在征服了很多小王国后,在卡马塔(今称戈萨尼马里,位于科奇比哈尔东南)宣布自己为国王,建立独立的科奇(koch)王国。比斯瓦·辛哈原名叫毕苏,比斯瓦·辛哈是他的印度教名字,他有二个儿子,长子是纳拉·纳拉扬(nara narayan),次子是奇拉莱(Chilarai)。比斯瓦·辛哈建国后,就经常与莫卧儿帝国、阿萨

姆王国发生冲突。

1540年,比斯瓦·辛哈去世后,由长子纳拉·纳拉扬继承王位。纳拉·纳拉扬令奇拉莱的儿子拉古德夫(raghudev)担任科奇哈约(koch hajo)的总督。拉古德夫在担任科奇哈约总督期间,于1562年占领了特利普拉王国位于巴拉克山谷(Barak valley)的布拉马普儿,纳拉·纳拉扬就让继兄卡马尔·纳拉扬(kamal narayan)做布拉马普儿的总督。

1586年,纳拉·纳拉扬去世后,长子拉克希米·纳拉扬(Lakshmi narayan)继承王位,拉古德夫就在科奇哈约宣布独立。此后,科奇王国就分裂成两个敌对的国家,即科奇比哈尔(koch Bihar)、科奇哈约(koch hajo),两国以桑库什(sankosh)河为界河,科奇哈约的东部与阿萨姆王国以巴纳迪(Barnadi)河为界。科奇哈约的拉古德夫去世后,由儿子帕里克希特·纳拉扬(parikshit narayan)继承王位。

1612年,莫卧儿帝国与拉克希米·纳拉扬结盟,进攻科奇哈约,帕里克希特·纳拉扬就与曾经的敌人阿萨姆结盟,对抗莫卧儿、科奇比哈尔联军。战斗以莫卧儿、科奇比哈尔联军获胜而告终,帕里克希特·纳拉扬被俘后,被押往德里觐见莫卧儿皇帝,帕里克希特·纳拉扬的弟弟巴里·纳拉扬(Bali narayang)逃到阿萨姆避难。

1615年,莫卧儿帝国的赛义德·哈基姆(syed hakim)、赛义德·阿巴·巴克尔(syed Aba Bakr)将军率部进攻阿萨姆,被阿萨姆人击败,退回到巴纳迪(Barnadi)河以西地区。阿萨姆国王思僧法扶持巴里·纳拉扬为科奇哈约东部的国王,统治巴拉里河以东、巴纳迪河以西地区,为阿萨姆的附庸国,被称为达尔朗(darrang)。莫卧儿帝国让帕里克希特·纳拉扬做科奇哈约西部的国王,统治玛纳斯(manas)河以西、桑库什河以东地区,被称为比吉尼(Bijni)。玛纳斯(manas)河以东、巴拉里河以西地区由阿萨姆占领,作为缓冲区。

科奇王国分裂为科奇比哈尔、科奇哈约后,位于巴拉克山谷(Barak valley)的布拉马普儿总督乌迪塔·纳拉扬(udita narayan,为卡马尔·纳拉扬的儿子)于1590年也宣布独立,建立了哈斯普尔国(khaspur,也称卡斯普尔)(注:都城为今阿萨姆邦卡查尔(Cachar)县拉杰讷格尔潘查耶特(rajnagar gaon panchayat)镇的哈斯普尔(khaspur)村)。

从此,科奇王国分裂为科奇比哈儿、西科奇哈约(比吉尼)、东科奇哈约(达尔朗)、哈斯普尔四国。

科奇比哈尔的拉克希米·纳拉扬去世后,由比尔·纳拉扬(Bir narayan)继承王位,为莫卧儿帝国的傀儡。

西科奇哈约(比吉尼)的帕里克希特·纳拉扬去世后,由其子昌德拉·纳拉扬(Chandra narayan)继承王位,也是莫卧儿帝国的傀儡。

东科奇哈约(达尔朗)的巴里·纳拉扬去世后,由其子伽贾·纳拉扬·德夫(gaj narayan dev)继承王位,是阿萨姆王国的傀儡,不久在阿萨姆的帮助下,从莫卧儿手里夺回了高哈蒂(guwahati)。

哈斯普尔的乌迪塔·纳拉扬去世后,由他的孙子迪尔·纳拉扬(dhir narayan)继承王位,是底马撒的傀儡。

不丹地区曾经是迦摩缕波国的领地,原先居住的是科奇人。后来从青藏高原迁居过来的门巴人(吐蕃人的分支,今门巴族)将科奇人赶了出去。这些吐蕃人来到不丹地区后,就形成了很多部落。吐蕃王朝兴盛后,不丹地区成了吐蕃的属地,“不丹”就是“吐蕃人的边陲”之意。此后,藏传佛教就开始传入不丹。随着藏传佛教的不丹地区的传播,青藏高原东部、西部的吐蕃人大量迁入不丹,也带来了藏传佛教的各种流派。

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奔溃后,不丹地区成为了独立地区。不过,不丹地区各部落互相不服,境内的各路诸侯互相征伐,打了几百年后,也没稳定下来,直到1271年,蒙古的骑兵来到了不丹,不丹各部落才消停下来,成为了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蒙古人统治不丹地区后,将汉化的四足三爪龙带进了不丹地区,不丹各部落都将“龙”视作雷神,便把不丹地区称为“竺域”,意为“雷龙之地”。

大明取代元朝后,在青藏高原中西部设立乌斯藏宣慰司后,不丹地区再次陷入了混

乱,境内的各个部落又开始打来打去,直到出现了一个传奇人物阿旺南杰。

阿旺南杰是吐蕃竹巴“噶举派”热龙寺的得道僧人,在“竹钦活fo”转世之争中败北,于1616年带着信徒逃到了不丹,得到当地竹巴噶举派的支持,然后发起了“让不丹成为一个整体”的战斗。通过几年的时间逐渐统一了不丹。

阿旺南杰仿照吐蕃人的管理模式,以“夏仲”自称,成为最高的政教权威。阿旺南杰在不丹地区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后,顶住了吐蕃人4次进攻。

1638年,固始汗进入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国后,由于固始汗支持的是格鲁派,因此阿旺南杰也拒绝接受和硕特汗国的号令。

朱慈烺听完刘云龙的介绍后,说道:“不丹地区的人可真彪悍,竟然能连续打上几百年。今后占领吐蕃地区后,就继续让不丹留在外面好了。”

刘云龙听后,明白朱慈烺并不想把不丹地区纳入大明版图,就说道:“那就让他做个藩属国?”

“做藩属国可以。”说到这里,朱慈烺问道:“那加人、米佐人没建立过王国吗?”

“那加山脉北部的那加人和米佐丘陵地区的米佐人从没建立过王国,一直处于部落状态。”

“那加山脉北部是我们与阿萨姆地区的联络通道,必须把它纳入大明版图。至于米佐丘陵地区,现在分属底马撒、特里普拉、阿拉干,我看就暂时别管它了。”

“行,就按你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