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正义不会迟到
朱慈烺、刘云龙、鲁之屿、骆养性等坐船离开北京后,顺大运河回到了苏州。他们刚过浒墅关,就听岸边传来了响亮的喇叭声,喇叭里在讲述着明军收复山东、河南、北直隶的各个战斗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随军记者从前线送回苏州,再经审稿后播出的。
船上的骆养性、黄涪、王鹏翀、乔可用听见声音后,都朝岸边望去,原来声音来自于岸边高高挺立的木柱子,这些木柱子上有一个大大的喇叭。他们在北京时见过喇叭,可都是用手拿着,然后对着喇叭说话,再发出喇叭声音的。怎么现在这些喇叭后边没人呢?
骆养性就问刘云龙:“公子殿下,这些大喇叭边上又没人,怎么会讲故事的?”
刘云龙告诉骆养性:“不是大喇叭在讲故事,而是苏州府的广播电台在播报故事。广播电台播出的声音通过电线传送到这些大喇叭,大喇叭就发出声音了。”
“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是把声音信号转为电流信号、电波信号,然后通过电线、天线把电流信号、电波信号发送出去。你看到的这些大喇叭就是用电线接收了电流信号后,再转为声波,就发出声音。”
“那你们用的电报机也是接收了广播电台的信号?”
“我们用的电报机既可以发报,也可以收报,如调到广播电台播出的频率后,也可以接收广播电台的信号。”
“你讲的电流信号、电波信号、声波信号、频率又是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一时还讲不清楚。如你有兴趣的话,等你有空了,我让苏州大学堂的老师给你专门讲几天。”
“你的新鲜东西太多了,我一定要抽空去你的大学堂听几天课。”
黄涪、王鹏翀、乔可用也纷纷说要去苏州大学堂听课。
朱慈烺就对刘云龙说道:“你的广播电台开通了,是不是该给我也搞个广播电台?”
刘云龙说道:“皇上,先声明一下,广播电台是我造的,可不是我的,是苏州府的。至于你的电台,孙云球已在南京给你造了。造好后,你说给电台起个啥名字呢?”
朱慈烺想了一下,说道:“就叫‘大明皇家广播电台’,怎么样?”
“你都开了金口,我能有啥意见?不过,这个名字起得确实不错。”
“那就这么定了。”
“南京的皇家广播电台造好后,准备在北京也给你造一个皇家广播电台。”
“可以,等都城迁回北京后,南京的电台就备用。哦,对了,能不能给各省省会也搞个电台,这样不就可以把皇家的声音及时告诉百姓了吗?”
“全部造有线广播电台,需要很多很多电线、电杆,成本太大。再说大明疆域太大了,仅靠几个、十几个有线广播电台是没法让全国老百姓及时听见皇家声音的。”
“这么说还要靠无线广播电台?”
“嗯。”
“那就在全国各地造有线、无线广播电台。你放心,不会让你吃亏的,你造了电台后,朝廷和各地的官府会按价付钱的。”
“这个工程量很大,不是一年两载就能建成的,而且光靠我的话,即使成立十几个工程队,也来不及造呀。”
“时间不是问题,能建成就行。你大华公司来不及造,就等培养人才后,在全国各地都成立几个广播电台的施工队,不就行了吗?”
“皇上英明。”
很快,船队进入了胥江,只见胥江两岸站满了士兵。看来留守的苏州卫得知皇上回苏州后,就早早地在胥江两岸部署了警卫力量。
这时,岸边的大喇叭不再讲战斗故事,而是大声喊道:“大明苏州府广播电台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御驾亲征的义兴帝回到苏州了,现在已经进入了胥江。”
于是,在胥江两岸劳作的村民都纷纷跑到江边,果真看见一支船队向苏州城开去,他们站在岸边,朝船队大声喊着各种口号:“大明万岁”、“皇帝万岁”、“明军万岁”......
船队到了胥江码头后,苏州巡抚左懋第、苏州知府曹毅明、苏州按察使张明熙(原按察使李毓新升任黑龙江庙街巡抚后,张明熙已升任正使)、苏常兵备道使严铿(原兵备道使沈中柱升任爪哇岛三宝垄总督后,严铿已升任正使)、苏州卫副指挥使汤维新(他已从苏州卫军器营主事升为副使)、吴县知县吴梦白、长洲知县李实等率在苏的各级官员在码头迎接朱慈烺,在码头迎接朱慈烺的还有大华集团董事长刘万禄及大华集团在苏各厂、矿、铺的干事、经理、掌柜。山塘街、临顿路、平江大街的各大掌柜们也来到码头,迎接朱慈烺。
朱慈烺、刘云龙、鲁之屿上
岸后,与码头上的官员一一握手,然后赶往沧浪亭,准备向太上皇朱由检汇报收复北京的情况。
朱慈烺、刘云龙、鲁之屿、左懋第等离开码头后,苏州卫士兵、苏州府刑课的人将在北京捕获的清廷官员押送到司前街。他们中除了多尔衮、代善、巴布泰等满族官员外,还有很多先后投降了李自成、多尔衮的原大明官员。他们中有洪承畴、祖大寿、鲍承先、冯铨、孙之獬、谢启光、李若琳、刘余佑、宁完我、项煜、龚鼎孳、孟乔芳、李盛枝、潘士良、李明睿、光时亨、周钟、张若麒、梁兆阳、魏天赏、童逵行、于际清、马之先、申芝秀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