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灭大西之战(4)(第2页)
到了华阳镇后,有多条道路出傥谷口。可以向东南沿着酉水河经茅坪过八里关,又越贯岭梁经白草驿出傥谷口;也可以向西南越牛岭,顺着酉水河的支流八里河至八里关;或由八里河河谷的黑峡、大店子越岭过四郎出傥谷;或由牛岭折西南至铁河,循傥水河谷出傥谷。
泰山军走的是最后一条道,从华阳镇向西南翻越牛岭,进入了铁河河谷。“铁河”是傥水河的上游,从宋代起,人们在这条河的两岸发现了铁矿,因此将该河称为“铁河”。后来,大华公司地质勘查人员在铁河两岸还发现了石墨矿、石英石矿。
陶大鹏率部到了铁河河口后,又沿着傥水河河谷南下,来到了关帝镇。傥骆道来往的
商旅多了后,在这里形成了镇子,因镇子里建有关帝庙,因此这个镇就被称为“关帝镇”。大明曾在关帝镇设有巡检司、驿站,后来马科、贺珍率领的大顺军占据了关帝镇。马科、贺珍去了关中后,将关帝镇移交给了大西军。
驻扎在关帝镇的大西军是白文选的手下,他们发现明军浩浩荡荡地出现在傥水河两岸后,慌忙沿着傥水河河谷向下游逃去,从12里外的傥谷口逃往了洋县。
洋县位于汉江北岸、傥水河东岸,它在西晋时期属于洋州,州名来自于境内的“洋水河”(今属西乡县,称泾洋河),在东晋时期属梁州。到了隋、唐、宋、元后都沿置了洋州,进入明代后,降“洋州”为“洋县”。明代的洋县县城是在宋代的遗址上重建的,城周七里三分,高三丈,顶宽一丈五尺,城墙开设有五门,东为“朝阳门”,南为“通津门”,西南为“襟江门”,西为“迎恩门”,北为“护翠门”,城外还有护城河。
驻守洋县的大西军将领白文选正瘸着一条腿督促着军民挖深壕,听从关帝镇逃回来的士兵说,明军从傥骆道来攻城后,心想自己的深壕还没挖好呢,明军怎么就来了?洋县是汉中的东大门,如被明军攻破了洋县县城,他们就能直逼汉中。自己手下还有2万人马,绝不能让明军占领洋县城,于是,白文选下令迎战。
陶大鹏、朱成矩、董云庆率泰山军出了傥谷口后,来到了距谷口10里的洋县,从四面包围了县城,然后炮击城池。
洋县县城顿时被笼罩在炮火中,经半个多小时的炮击后,城墙上已没几个活着的大西军士兵了,白文选也被炸成了碎片。等泰山军手持燧发枪冲近洋县城时,城内活着的大西军士兵赶紧投降了。
泰山军占领洋县县城后,进攻城固县。
城固县在洋县西40里的汉江北岸、湑水河西。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击败楚国,在汉中盆地置汉中郡,设“成固县”,县名取之于“城池坚固”。南北朝时期,将“成固县”改名为“城固县”,此后县名一直延续到了明代。明代的城固县城是在唐朝县城的基础上重建的,城周十里,高三丈,顶宽一丈二尺,开设有六门,正东门为“永和门”,东城墙北部的小东门为“富春门”,南门为“通济门”,正西门为“安远门”,西城墙北部的小西门为“阜秋门”,北门为“新宁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城外有护城河。
驻守城固县的大西军将领是张其在。他原为楚王府的家丁首领。崇祯十六年(16si3年),张献忠攻打武昌时,他打开了保安、文昌二门,投降了李自成,后被张献忠任命为前军府都督,率兵进攻江西,攻下了瑞州、临江、新喻、分宜、袁州。张献忠占据成都后,任命白文选为前军都督,张其在改任“英勇营”都督。大西军从成都退到汉中后,他奉命驻守城固县。泰山军在炮击洋县城时,他就听见了从东部传来的隆隆炮声。次日,他就得知明军包围了城固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