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灭大顺之战(23)
菅礼耕率5千虎贲军士兵离开卢氏县城后,沿着洛水河谷前行60里后,来到了洛水河与吃断河(今称石断河)交汇处,这里有个村庄叫吃断河村(今称石断河村)。
从卢氏城到了吃断河村后,去往洛南城的道路有二条,一条是从吃断河村继续沿着洛水河谷西行,经庙湾、灵口、黄坪、柏峪寺、茶房岭到洛南城,全长约120里;另一条是沿着吃断河向南,前行约25里后,沿着秦岭山脉文显山、薛岭之间的山谷向西,经铁索关、箭杆岭、鸡头关、三要镇、古城镇到洛南城,全长也是约120里左右。
在夏季,洛水河会爆发洪水;在冬季,洛水河两岸道路会冰冻,人走在路上,一个不小心会跌落到结冰的河面,因此商旅在夏、冬季很少走第一条道。现在尽管已开春,但洛水河两岸山坡融化的冰雪在夜间又会结冰,白天路上的冰融化后,道路也泥泞不堪,很难行走。
虎贲军到了吃断河村后,菅礼耕决定走第二条道去往洛南。
进入文显山、薛岭之间的山谷后,前行5里,来到了铁索关。
铁索关位于箭杆岭东麓,是卢氏县与洛南县的交界处,因扼守卢氏、洛南间的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代黄巢领导的农民军就是从这里东进中原的。宋代开始在这里修筑城堡,明代后在这里建有巡检司。进入崇祯年后,农民军数次进出商洛山,铁索关的城堡遭到了严重破坏。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修复了铁索关,并在这里驻有200名士兵。
铁索关里的大顺军士兵见到5千明军来后,吓破了胆,未做任何抵抗就逃到了箭杆岭西的鸡头关。
鸡头关原是一个伸入河边的小山头,因形如鸡头而得名。由于鸡头山也扼守卢氏、洛南的要道,因此历朝历代也在此山顶筑有城堡、驻有兵丁。进入崇祯年后,鸡头关的城堡被农民军摧毁。李自成占据陕西后,也在鸡头关驻扎有200名士兵。不过,当虎贲军赶到鸡头关时,这些兵丁与铁索关逃来的兵丁一起逃往了三要镇。
三要镇因地处洛南、卢氏、阌乡(今属灵宝)三县交界处,是扼守几条古道的交通要塞,故名为“三要镇”。明成化十三年(1447年)在此设巡检司。进入崇祯年后,因农民军作乱,巡检司被迫废弃,三要镇成了李自成在商洛山的重要据点。李自成占据陕西后,在三要镇驻有500名士兵。现在这些士兵得知明军来攻后,与铁索关、鸡头关的士兵一起逃往了洛南城。
洛南在西汉时属上洛县,西晋时期,分上洛县部分土地置拒阳县,南北朝时将拒阳县县治迁至武谷川,隋朝时改“拒阳县”为洛南县,不久将县治从武谷川迁至现址,武谷川的原县治成为了古城镇。进入明代后,沿置了洛南县。天启元年(1621年),为避朱常洛的名讳,曾将“洛南县”改名为“雒南县”。进入崇祯年后,又改回了“洛南县”。
明代的洛南城是在金代所筑的土城基础上扩建的,成化十七年(1481年),知县王琪将城周扩建为三里三分,高一丈七尺,开设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城门外的护城河深五尺、宽一丈。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县杨士元将土城墙改为石城,并在城门上修建了城楼。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知县洪其道将外城墙的小石块改为大石块,并将东门命名为“长春门”、南门命名为“朝阳门”,西门命名为“永靖门”,又在南门的西边辟筑小门“恒庆门”。北城墙因靠山,未建城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洛南城墙被洪水冲毁,知县贺贡用青砖恢复了城墙。进入崇祯年后,洛南城又被洪水摧毁,数任知县都想修复城墙,可经农民军的数次折腾,县府都拿不出钱来修复城墙。大顺军占领洛南城后,令张世杰镇守洛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