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灭大顺之战(10)(第2页)

 多铎听了巴布海的话后,心想我有17万人马,大顺军早就害怕得跑远了,还需要设哨兵吗?再说,我是主帅,用得着你来提醒我吗?于是他轻蔑地瞧了巴布海一眼,冷冷地告诉巴布海,不需要在塬上设哨兵。 

 等到夜深人静,清军都已酣睡时,只听营帐周边响起了一片喊杀声。被惊醒的清军慌忙起床,拿着各式武器冲出营帐,看到南边有几个营帐起火了,一伙不明来历的人正在胡乱砍杀着。多铎赶紧下令还击,好在清军人数占绝对多数,一阵厮杀后,敌人向南、向西逃走了。这时,清军才在火光中发现被杀死的敌人穿的是大顺军服饰。经清点,清军损失了近2千人,而大顺军只留下了300多具尸体。 

 多铎这才知道巴布海的提醒是对的,赶紧在南塬上驻兵,保证营地南翼的安全。不过,清军遭到夜袭后,再也不敢睡了,生怕大顺军又会趁着黑夜来偷袭。 

 天亮后,清军来到了潼关城下。 

 最早的潼关城建于东汉,那时关城建在华山北麓的黄土塬上,塬下就是紧贴着塬体的黄河。那时的黄土塬宽约2公里,高约700米,任何从洛阳西行的人都必须通过塬上仅有数米宽的道路进入关中平原,东汉时期所筑的潼关就修建在那条道路的出口处。后来,随着黄河不断下切,使得潼关城北面的河床不断下降,形成河谷,人们西行时不必翻越黄土塬了,只
需要沿着黄河南岸狭长的阶地便可通过潼关天险,于是在隋朝时,将关城南移数里,与汉代关城一南一北夹峙,形成了两座关城。到了唐代后,黄河南岸出现了一片常年裸露的河滩,导致潼关天险没了,武则天就下令将关城继续北移。唐朝后期,兵备废废弛,居然没在潼关设防,黄巢领导的农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潼关,导致长安城的门户大开。宋代、元代都对关城进行过修缮。进入明代后,于洪武九年(1376年)对关城进行了扩建,城周22里三百二十步,将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都围在城中,城内有1千多亩耕地,可利用穿城而过的潼河水灌溉农田。墙高四丈八尺,南边的城墙因建于山上,高达十丈。城墙底厚三丈~四丈、顶厚二丈一尺。嘉靖、万历年间对关城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开设有六门,东为金陡门,东南为凌云门,西南为迎熏门,西门为怀远门,西北门为吸洪门,东北门为俯晋门,每个城门上都建有城楼。为便于潼河水从河道中排出,在北城墙建有水关,水关楼称为“镇河楼”,潼河水经北关流入黄河。 

 多铎考虑到士兵一夜没睡,就给城里的大顺军送信,约定明早天亮后再战。 

 逃回潼关的刘芳亮接到多铎的信后,心里暗笑一声,决定晚上再偷袭他们。 

 天黑后,清军为防止大顺军再次偷袭,就在四周布满了哨兵。多铎将炮兵总教官曹振彦叫进了营帐,听他讲述明天炮攻潼关城的战术。 

 曹振彦,其父亲曹锡远原为明军沈阳中卫指挥使。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破沈阳后,曹锡远携子曹振彦投降了后金,成了佟养性管理下的汉人奴隶,后来成了阿济格门下的红衣炮队教官。佟养性死后,曹振彦成了多尔衮的包衣奴隶,一直跟随在多尔衮身边作战,受到多尔衮的赏识与提拔。孔有德叛明后,给后金带去了大批由葡萄牙人训练的炮兵、工匠,曹振彦跟着这些炮兵、工匠又学到了很多炮兵技术。去年,多尔衮率清兵入关,曹振彦作为多尔衮的亲兵,在山海关勇敢作战,为击败大顺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多尔衮为了进一步历练曹振彦,让他携子曹玺随多铎南下,进攻潼关、西安。清军进攻函谷故关时炮击精度之所以比大顺军高,正是有了曹振彦的指导。历史上,16si9年,姜镶叛清,曹振彦随清军来到山西平叛,参与了大同屠城。1650年考取清廷贡生,任平阳府吉州知州,1651年任阳和府知府,参与重建大同城。1654年任两浙都转运盐司运使,1657年离任。他的玄孙(曹玺的曾孙)就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