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决战山西(15)(第2页)
阿赖就这么慢腾腾地在山谷里走着,总共80多里的山谷整整走了7天。来到灵谷县后,阿赖考虑到在恒山山谷里耗了7天,怕路上的粮食不够,就下令在县城里买粮。
部将不理解地问道:“我们抢粮便是了,干嘛要买粮?”
阿赖对部将说道:“老和尚不是说了吗?要我们多行善事,抢粮是善事吗?”
几个部将不得不花钱,在县城里购粮。
阿赖筹足粮食后,才率部离开灵丘,赶往广昌(今涞源)。
从灵丘沿着穿越太行山的唐河(滹沱河的支流)河谷向南,到达龙家庄(今水堡镇)后,如继续沿着唐河南下,就能到达倒马关;如在龙家庄折向东,沿着红泉沟便能到达广昌,再沿着拒马河河谷便能到达紫荆关,这条道便是飞狐古道。如在灵丘不进入唐河河谷,而是直接向东翻越太行山的驿马岭,也能到广昌,这条道是“飞狐古道”的分支,途中崇山苍苍,野岭茫茫,比较难走,不过,如唐河、红泉沟发大水时,将不得不走驿马岭,因此途中也有很多驿站、堡垒。
现在是仲春,太行山上还是白雪皑皑。阿赖就率部进入了唐河河谷,然后沿着红泉沟赶往广昌。
广昌县始设于西汉,隋朝时曾改名飞狐县。唐初因战乱,县城被毁,将县治寄治于遂城(今属徐水县),贞观五年(631年),于拒马河边新建县城。五代、宋代、元代时,先后被契丹、辽人、金人、蒙古人占领。进入明代后,复置广昌县,并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将城墙包以砖砌,城周三里十八步,城高三丈五尺,开南北两城门。嘉靖十八年(1539年),扩建了南关外土城,形成了“凸”字形的城池,开五座城门。大明在广昌有守御千户所,驻兵应1100人,但到了崇祯年间,由于灾害、战乱,很多士兵都逃跑了,实际驻军只有600多人,广昌千户所的军官都靠吃空饷发财。李自成东进后,广昌的明军随姜镶降了大顺。李自成退出北京后,他们又随姜镶投靠了多尔衮。
阿赖刚走出红泉沟谷口,斥候向他报告,广昌城被明军占领了。
阿赖一听,广昌城的明军是哪来的?想着守城的部队都是原明军,后来降了大顺,又随了姜镶投靠了我们,就问斥候:“是不是守城的部队反水了?”
斥候说道:“不像,他们人手一支火铳。”
阿赖一听广昌城的明军人手一支“火铳”,他们与进攻大同长城的明军一模一样,就知道不是守城部队反水,而是明军消灭了守城部队,占领了广昌城。连广昌都被明军占领了,说明紫荆关也早已失守了。现在紫荆关失守,居庸关失守,说不定明军早已包围了京城,不然多尔衮会不派兵夺回紫荆关、居庸关?想到这里,他下令进攻广昌。
占领广昌的正是从紫荆关来的陶大鹏的泰山军。
陶大鹏来到广昌,轻松占领了县城后,正准备前往灵丘,就得知有一支1万人的清军正在朝这里而来,就决定与朱成矩、祖立言一起围歼这支清军。他见清军发起进攻后,当即下令还击。
当明军的榴弹炮、加农炮、步兵炮响起后,阿赖才知
道城里的明军不好惹,怪不得老和尚说自己有“血光之灾”,看来还真应验了,于是下令退回红泉沟,然后回灵丘城。
阿赖还没回到龙家庄,斥候又向他报告,明军已占领了龙家庄。阿赖知道自己被明军包围了,他心想龙家庄的明军又是哪来的?难道是从倒马关来的?如真是这样的话,看来北直隶来了很多很多明军,得赶紧回大同向阿济格报告,于是下令夺回龙家庄。
占领农家庄的自然是从倒马关来的朱成矩、祖立言率领的泰山军。
近万清军蜂拥着向龙家庄冲去,可连续炸开的炮弹把冲在前边的大部分清军炸死了,少量冲近龙家庄的清兵也被燧发枪打死了。冲了几次后,愣是没有一个清兵冲出去,这下没有一个清兵敢往前冲了。
这时,从龙家庄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对过的人听着,我们已收复了北京城,多尔衮也投降了。你们已被我们包围,请你们立即投降,否则将被全部歼灭。”
阿赖见实在冲不出去,又想起老和尚的话,如他不投降,那么血光之灾就在这里。他终于下令投降。后来,阿赖成了大同地区唯一成建制投降的清军。
泰山军来到灵丘城后,将俘虏的清兵留在城里看押,然后进入了恒山。他们刚进入河谷,就看到路边不是横着树,就是凌乱地堆满着石头,一看就是有人故意为之。
战士们搬开几处障碍物后,来到了一个村子,村口有人在窥视着他们。
陶大鹏、朱成矩、祖立言没带任何武器,走向村口。陶大鹏隔着老远问道:“村里有人吗?”
一个壮汉从一堵石墙后走了出来,问道:“你们找谁?”
“大叔,这是什么村?”
“这是北坡头村。”
“你们村长在吗?”
“我就是这个村的村长。你是......?”
“我是大明泰山军军长陶大鹏。”
“你们是官军?”
“嗯,怎么看着不像吗?”
“那你们怎么留着小bian子?”
陶大鹏摘下军帽,露出光秃秃的脑袋,说道:“我们没留bian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