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收复襄阳(6)


 朱养民从黄安逃到安陆后,留守安陆的大顺军将领郝有法问他:“你带去了6000人,怎么才带回来十几个人?” 

 郝有法与朱养民一样,曾经也是罗汝才的部将。朱养民告诉郝有法:“我们在黄州府遇到了明军。” 

 “左良玉回来了?” 

 “不是左良玉的人,是别的明军,他们的战斗力比左良玉要强十几倍,我能逃回来已很幸运了。白将军呢?” 

 “王得仁也从汉口、汉阳、武昌逃回来了,白将军就带了2万人去了那里。” 

 “不好,他此去凶多吉少。” 

 “明军真有这么厉害吗?” 

 “嗯,不然王得仁怎么也会逃回来。我看我们还是跑吧。” 

 “跑哪里去?” 

 “去西安找永昌皇帝去。” 

 “还是等白将军回来后再做主张吧。” 

 “你在这里等吧,我先去随州。” 

 郝有法心想平时白旺待你朱养民也不薄,你既然要抛弃白将军独自去随州,那也不能怪我不义,于是在朱养民出城时,令手下一哄而上,逮住了朱养民,然后把他杀了。 

 郝有法刚把朱养民杀了,苗秀峰就率部从黄安追到了安陆。 

 “安陆”之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晋国灭了陆浑地方后,陆浑的移民就逃奔到楚国,楚国就将他们安置在了这个地方,取名“安陆”,意为“安置陆人”的地方。宋代设德安府,治所在安陆。元、明延置德安府,府治仍在安陆。北魏时期就在府河东岸筑安陆城,后屡建屡毁,到了明代后重建了安陆城墙,城周1314丈,高二丈五尺, 开设有四门,东为资生门,南为莱薰门,西为阜成门,北为拱辰门。城外有护城河,宽约三丈、深约一丈五尺,四城门口的护城河上都建有砖石结构的拱桥。 

 郝有法见明军包围了安陆城后,心想老子手下有5千人,只要我坚守几天,等白将军从汉口、汉阳回来后,对你们来了里应外合,到时候看你们往哪里跑? 

 可等明军的炮声向后,郝有法才知道朱养民说的是真的。只见明军用大炮摧毁了城墙上的炮台,顺便炸死了好多大顺军士兵后,又用火铳手掩护明军士兵攀城,甚至掩护爆破手冲到城门下,在城门下放置炸药后把城门炸了。烟雾滚滚中,明军冲上了城墙,冲进了瓮城,又用火铳将站在瓮城四周城墙上的大顺军士兵一一击毙,再将瓮城城门炸毁后,明军冲进了城内,然后沿着马道冲上了城楼,与城墙上的明军士兵汇合后,将城墙上的大顺军士兵一一击杀。 

 郝有法跟着罗汝才、李自成杀人如麻,知道明军不会饶了他,在明军围住他时,他从资生门上纵身一跳,当场死亡。 

 苗秀峰占领安陆后,立即率部沿着府河杀向了110里外的随州城。 

 随州始设于唐代,宋、元、明均延置随州。元末开始建随州城土城墙,城周五里四十五丈,高二丈五尺,开八门,东为汉东门、顺德们,南为玉波门、霖雨门,西为进后门(后改名近圣门)、龙会门,北为聚奎门、阳和门。洪武二年建内城砖墙,城周625丈,高二丈五尺,厚约二丈四尺,开五门。外城(土城)形似琵琶,内城(青砖城)形似鹅蛋。外城墙、内城墙外都有护城河。进入崇祯年末,因战乱城池遭损毁。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后,镇守安陆的白旺修复了随州内城墙,外城墙还是没能修复。 

 驻守随州的大顺军将领是杨山,他原为罗汝才的中军将领,李自成杀了罗汝才后,他随罗戴恩投靠了李自成,随白旺留在湖广,驻守随州。杨山手下有3千人马,前几天他听从武阳关(今称武胜关)逃回来的士兵报告,明军已占领了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正想率部去夺回武阳关呢,却又得到了明军占领安陆后,北上来进攻随州了。 

 杨山心想白旺是怎么搞的,竟然2万多人也没守住安陆城?现在明军不仅在北部封死了武阳关,还从南部包抄过来了。自己只有几千人,能是明军的对手吗?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往襄阳,与冯雄汇合。于是他率部沿着大洪山的北麓急匆匆地逃往襄阳,跑了160里后,来到了枣阳。 

 枣阳在隋朝以前曾称广昌县,进入隋朝后,为避杨广之名讳,就该“广昌”为“枣阳”。唐、宋、元、明都沿置枣阳县。枣阳城建城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城墙的,宋朝时期为了对抗金兵,才开始筑城墙,岳飞曾在枣阳、襄阳击退金兵。宋、元对峙时,枣阳城毁于战火,进入元代又重建了枣阳城。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将城墙改为砖砌,城周四里三十丈,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八尺,开

设有四门,东为寅宝门,南为向明门,西为西成门,北为观光门,万历年间,因南门向明门距文庙太近,就在南城墙增开了崇文门,同时将东门“寅宝门”改为“阜成门”。城外有宽六丈、深一丈的护城河,河上有吊桥可通往城外。 

 驻守枣阳的大顺军将领是王可怀,手下有2千人马。他见杨山来后,忙说道:“我正想率部去随州、安陆呢,你怎么来这里了?” 

 杨山也问王可怀道:“明军已占领了安陆城,我不得不跑到你这里来了。你这里又发生了什么事?” 

 王可怀与杨山一样,原来都是罗汝才的部将,两人的关系平时也不错。他听杨山说明军已占领了安陆,就说道:“完了,我们无处可去了。” 

 “究竟怎么了?” 

 “襄阳也被明军占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