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收复襄阳(4)(第2页)
很快白旺、王得仁带着部下浩浩荡荡来到了汉口、汉阳城下。
汉口城东边是长江,南边是汉江,北部和西部有个很大的湖泊——后湖。明代以前并没有汉口镇,那时的汉江是从龟山南汇入长江的,当时的汉口还是一片沼泽地,与汉阳连在一起。进入明代后,在成化年间汉江改道龟山北的集家嘴流入长江,汉口就与汉阳在地理上分隔开了。后来,各处商民逐渐在汉江口建造房屋,形成了集镇,称为“汉口”,后来朝廷将原设于汉阳的巡检司迁到汉口,以大米、茶叶、食盐为主的商业促进了汉口的经济发展,到了崇祯年间,汉口的商业已超过了府城汉阳。但是,汉口还没有修建城墙,只有一条沿城北的宽二丈五尺的护城河,这条护城河是崇祯八年汉阳通判袁焻主持修建的,它东起长江,西至汉江,是个呈半圆形的护城河。护城河开凿后,就在城外形成了长达十里的长堤,长堤修成后,汉口北的后湖水被至于堤外,起到了很好的防止水患的作用。后来,这条长堤被称为“袁公堤”,堤外的护城河被称为“玉带
河”。在后世,张之洞开发汉口,后湖面积就缩减了,汉口成了通商巨埠。1950年后,百姓不断在后湖围湖造田,导致湖区面积越来越小,最终成了武汉三环以外仅有1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湖,袁公堤所在的位置成了今天汉口区的长堤街。
与汉口一江之隔的汉阳是有城墙的。汉阳城始建于东汉,隋朝、唐朝时汉阳城进行了扩建,称为“沔州城”。宋代汉阳城被洪水冲毁后又重建。元代设汉阳府,府治就改称“汉阳城”,元末时汉阳城毁于兵燹。明代沿置汉阳府后,知府程瑞重建了汉阳城,城墙周长五里,高二丈八尺,开四门,东为朝宗门,南为南纪门,西为凤山门,北为朝元门。尽管汉阳城东为长江,北为汉江,但为了加强城防,城墙外还是开凿了护城河。南护城河、西护城河的外面是开凿于隋唐时期的“夹河”,嘉靖年间在城门内筑瓮城。到了崇祯年间因战乱,城墙已是千疮百孔。
施华风手下原来有5千人,留在黄州府城2千人后,来到汉口、汉阳的有3千人。阎养正去了岳州后,施华风派了1千人渡江去了武昌。施华风收到魏固言的电报后,心想老子还没出城去攻打你们大顺军呢,你们倒来惹我了,于是决定给大顺军一点颜色。但考虑到自己手下人少,就动员了城内的乡勇一起参战。
白旺率部包围了汉口、汉阳后,尽管才刚刚开春,但汉江水、长江水还是很急,他没法从江面上进攻汉口、汉阳,只能从陆地上进攻。白旺选择的是渡过夹河,进攻汉阳;通过长江、汉江与后湖之间的陆地通道进攻汉口。
当大顺军冲向汉口、汉阳城时,明军的大炮响了。炮弹炸开后,顿时就炸死了近百人。白旺见到城墙上明军使用的都是小炮,可发射的炮弹竟这么厉害,才知道前段时间王得仁输的不冤枉。可他们的大炮并不多,于是下令继续冲锋。
2万名大顺军士兵冒着炮火向前冲着,终于冲近了汉口城、汉阳城墙,这时城内的明军开枪了,将冲在前边的大顺军击毙。可后边的大顺军士兵继续蜂拥而上,很快靠近了城墙。城墙上的明军和乡勇用燧发枪、手掷弹、滚木、雷石、弓箭将靠近城池的大顺军杀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大顺军士兵仍然悍不畏死地向汉口、汉阳城发起着攻击。
战了一个多时辰后,双方还在激战着,大顺军依然没能攻进城内。
这时,一个军官来向白旺报告,朱养民派人来报,有1万明军已从黄安攻向安陆。白旺听后大吃一惊,心想上当了,这股明军来到武昌是为了吸引自己的主力,他们真正的意图是用他们的主力来进攻安庐。可转念一想,自己在安庐城留有5000人马,几天之内他们还拿不下安陆城,等自己攻下汉口、汉阳,再回援安陆城也不迟,于是下令继续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