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收复襄阳(2)
阎养正消灭了王体忠的3000人马后,因与堵胤锡没法电讯联系,也不知道长沙有没有派兵增援常德,就决定兵分二路,一路由黄斌卿率4000人马,沿着洞庭湖南岸赶往常德,一路由自己率5000人马,渡过洞庭湖湖口后,沿着湖北岸向西,从北部包抄常德的大顺军。
洞庭湖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面积约5600平方公里。尽管从明代起因人口增多,百姓在洞庭湖地区就开始围垸造田,但它依然是个巨大的湖泊,湖水主要在城陵矶流入长江。在后世,因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携带着大量泥沙进入洞庭湖,湖盆不断淤积,再加上人类不断围垸造田,面积已缩减到了2600多平方公里。
洞庭湖地区从嘉靖年间开始就以种植双季稻为主,粮食年亩产量提高了,但由于洞庭湖地区年年发大水,严重时洞庭湖地区的百姓依然食不果腹。崇祯十二年(1639年),平江知县蒋元敬引种玉米后,位于山区的平江县在发大水时却能躲避灾荒,于是玉米种植逐渐在洞庭湖地区推广开来。不过,由于战乱,洞庭湖地区的很多城镇都遭受了严重破坏,百姓颠簸流离。如崇祯十一年,李自成进攻岳州,城陷后大肆劫掠;崇祯十五年冬,李自成攻陷荆襄诸城后,渡江进攻岳州,华容县城被毁;崇祯十六年二月,孟长庚、任光荣与明军在洞庭湖地区大战,攻陷了常德、澧州,任命王文耀驻守澧州;崇祯十六年七月,张献忠率20万农民军攻占临湘、岳州,接着攻陷了平江、湘阴、益阳、常德、澧州、安乡、华容。直到张献忠入川,左良玉部才逐渐收复了这些地区。左良玉东进后,武昌、岳州地区的很多城镇无兵把守,大多靠乡勇自卫,如让大顺军趁机南下,洞庭湖地区必将再次遭受战火的蹂躏。
阎养正利用韦天星找来的船舶,在城陵矶渡过湖口后,向100多里外的华容进军。根据俘虏的大顺军供认,荆州的孟长庚也派兵渡江南下了,进攻常德的就是孟长庚的手下。
阎养正到了华容后,果然发现大顺军已占领了县城,并在城内杀人放火。他愤怒之下将华容城围起来后,将大顺军堵在了城内,然后杀进城内,全歼了这股大顺军。经清点,这股大顺军有500多人。
经对俘虏审讯,他们是叶云林的手下。孟长庚见江南空虚后,就令叶云林率5000人马渡江南下,意图占领华容、安乡、常德、澧州、石0首、公安等地。审完俘虏后,阎养正心想500名大顺军就能攻下华容县城,看来洞庭湖地区除了岳州、常德这二座府城有明军把守外,其余县城还真的空了。于是赶紧率部扑向了安乡,
占领安乡的500名大顺军见几千名明军来攻后,携带着抢来的东西逃往澧州。阎养正暂时放过了这批大顺军,率部折向西南,向120里外的常德挺进,途中收到黄斌卿的电报,他们已与进攻常德的大顺军接战,一部分大顺军被击溃后正向澧州方向逃跑。
阎养正收到黄斌卿的电报后,立即派出斥候侦查,终于在道水河(澧水的支流)南岸截住了逃跑的600多名大顺军。
几天前,杨国栋率3000名君子营士兵离开长沙,赶往常德。
常德城位于沅江北岸,始建于秦代。汉代刘邦从《左传》中的“止戈为武,高平日陵”句中各取一字,将其命名为“武陵”。到了唐代,武陵城被改为“朗州城”,到了北宋时期,才称为“常德”,源于《老子》中的“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到了明代后,洪武六年(1373年),常德卫指挥使孙德在旧城基础上筑砖城墙,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开六门,东为朝阳门,南有二门,分上南门,下南门,上南门外及沅江,下南门外是护城河,西也有二门,分为清平门、小西门,均在护城河内,北为拱辰门,内有月城。护城河宽十三丈,深一丈五尺。此后因沅江经常发大水,历代知府都对城池进行维修。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进攻常德时,守军将领周晋在逃离常德前,放火烧毁了常德城,城墙也大多被毁。左良玉收复常德后,官府也没钱修复城墙、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