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孤城郧阳(第2页)

 牛锡庚灭了范鼎革后,直扑谷城。 

 谷城在秦代称为“筑阳县”,到了隋朝才称为谷城县。元末,谷城县土城墙被毁,洪武二年,知县方文俊筑土城。成化初年,知县王溥增筑土城,城周四里八百二十二步,不过高只有一丈二尺,厚只有五尺。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县段锦筑三座城门,东为迎曦门,南为观澜们,西为通仙门,北无门,并在城外开挖了宽、深均为二丈的护城河。正德十年(1515年),知县康琮将城墙增高三尺,并包以砖砌。万历六年,知县王执中将城墙再加高三尺,并辟西郭门。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在谷城叛明时,整座城池遭毁,后巡抚袁继咸荐原保康县知县陶懋中任谷城县知县,修复了城墙,但不久谷城被李自成占领,陶懋中被杀。 

 谷城里的大顺军只剩下了1000多人,他们听到新集镇传来的隆隆炮声后就吓傻了,现在见明军攻来后,直接竖起了白旗。 

 威武军占领谷城后,才对光化城发起了攻击。塔天宝在威武军攻进城内后,引颈自尽,城内活着的1千多名大顺军最后选择了投降。 

 牛锡庚占领谷城、光化后,派千总冒诚率1000名士兵进攻均州(位于今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北),自己率部杀向了襄阳。 

 均州始建于隋朝,因境内有均水而得名。

明代洪武年间将均州直属湖广布政司。均州城城周8里,高三丈,有四门,东为宗海门,南为望岳门,西为启秀门,北为拱辰门,东城墙依山,南、西、北有宽一丈五尺、深一丈的护城河。在后世,因修建丹江口水库,均州城被淹没。 

 由于光化以西都是崇山峻岭,宋若水的炮兵纵队和蒲福高的辎重纵队没法将重炮、重载汽车带进山内,就随牛锡庚去了襄阳,进攻均州的威武军士兵携带的是步兵炮。 

 袁宗第从明军手里夺回均州后,冯雄怕高斗枢、徐启元再次进攻均州,就在均州驻扎了4000人马,令部将路应标镇守。 

 路应标见明军来自于光化方向,心想这一带除了郧阳城有明军外,其他的明军不是在南直隶、长江以南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他们可能知道郧阳城还没失守,就来增援郧阳城的。再一想,塔天宝、范鼎革是干什么吃的,明军来了怎么也不出城挡一下?难道这些明军是偷偷摸摸来的?均州是明军去往郧阳的必经之路,看来要挡住这股明军,只能靠我了。 

 于是,冒诚的1000名威武军士兵与路应标的4000名大顺军士兵在均州城展开了激烈战斗。 

 均州城西80里就是郧阳城。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考虑到郧阳山区为鄂豫陕三省交界之处,号称“鸡鸣三省”,又居国之中部,山大谷深,林密土肥,得之者可觊觎天下,遂将郧阳山区的居民赶出,列郧阳为最大的封禁山区,并设重兵把守,禁民进入。可到了成化年间后,朝政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数以千万,郧阳山区就接纳了数百万流民。朝廷为了加强对郧阳山区的流民进行管理,就设立了郧阳府,并设湖广行都司(郧阳巡抚),协调鄂豫陕及四川四省的流民处置。极盛时,湖广行都司不仅辖郧阳府,连西安府、汉中府、南阳府、荆州府、襄阳府都归郧阳巡抚管辖,成了大明国的特区。李自成曾5次进攻郧阳,都没能攻克郧阳城。由于郧阳城四周的城市不是被李自成占领,就是被摇黄军、张献忠占领,因此郧阳实际上成了一座还被明军控制的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