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活捉多尔衮(12)


 泰山军在进攻河间府时,年超富、刘肇基、杨文骢、彭汝器、邓祜率领的近3万人马已进入了大名府境内。 

 由于大名府的清军主要驻扎在开州、大名府城,因此年超富等离开济宁后,沿着铁血军占领的根据地嘉祥、郓城、濮州,然后直扑开州(今濮阳)。 

 清廷保定总督回北京后,巡抚沈文奎之所以没从开州抽兵,继续在开州驻扎了2000人马,一方面是防止占领濮州的铁血军西进,另一方面是要在开州西的硝河制硝。 

 硝河发源于内黄县、滑县、浚县交界处的小后河村,在源头处有硝河坡,常年积水,鱼肥虾壮,芦苇遍布,鹤鸣雁舞,两岸盛产芒硝、硝石而闻名四方。其实,硝河曾为黄河故道,盐卤沉积后,就形成了盐碱土,表层常常形成盐碱结晶,以冬季尤甚,当地人就取了表层结晶的硝土后熬硝。因该河两岸产硝,就称为“硝河”。在后世,硝河彻底干涸,政府于2009年重新开凿了一条新硝河,自硝河坡向北流经内黄县城后,在距县城东北30里处的清丰县苏提村汇入卫河,总长约56公里。新硝河的河水来自于黄河水,但并不与黄河连通。 

 清军入关后,他们的火器需要大量的硝石,于是开州西的硝河就成了清军硝石的来源之一。 

 年超富、杨文骢到达开州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开州城。 

 开州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帝丘”,曾为卫国都城。秦代、汉代为东郡治所,唐代设澶州,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州城毁于黄河改道,改筑新城,新城城周达24里,南直北拱,形如卧虎,俗称“卧虎城”,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就发生在这里。金代改澶州为开州,始由“开州”之名。进入明代后沿置开州,辖清丰、南乐两县。弘治年间知州李嘉祥对开州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三丈,有四门,东为迎春,南为成秋,西为朝阳,北为拱北,四门外均有月城(即瓮城)。城外有宽三丈,深一丈五尺的护城河。 

 去年大顺军刘汝魁占领滑县后,直奔开州,驻开州的大名官员和守军没有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大顺军主力退往山西后,驻开州的守军杀了大顺朝的官员宣布反正,但清军南下后,他们又投靠了清军。 

 开州城的清军见京卫军包围了州城后,心想反正不是第一次投降了,就再次在城头竖起了白旗。 

 年超富占领开城城后,收到了袁时中的电报,江天一、刘雯将进攻真定府,也就是说京卫军进攻真定府的任务取消。 

 随后,京卫军兵分二路,一路由刘肇基、彭汝器、邓祜带着部队北上进攻大名府城,然后进攻广平府、顺德府;另一路由年超富、杨文骢带着部队西进,进攻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 

 刘肇基、彭汝器、邓祜率部离开开州北上120里后,包围了大名府城。 

 大名城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卫国的“五鹿城”。东晋时在“五鹿城”的废墟上建“贵乡郡城”。隋代为武阳郡城,唐初为魏州州城,狄仁杰曾在魏州任过刺史,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为大名府,为“大名府”之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大名府城都是都城。北宋时,大名府为东京(即开封)的陪都,蔡京曾出任过大名府知府。元代为大名府路。进入明代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河、卫河同时洪水泛滥,大名府城被淹没,于是在旧城西南6公里的艾家口建新城。新建的府城周长9里,高三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城墙设有四门,东为体仁门,南为崇礼门,西为东义门,北为瑞智门。四门外均修有瓮城(即月城),城外有宽九丈,深四丈五尺的护城河。瓮城外都建有大石桥,可供人员、车辆通行。成化八年(1471年),知府熊祥在四门上建城楼。弘治年间将城墙加高一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府姚汝循将城墙包以砖砌。大名府有2个附郭县,分别为大名县、元城县,因此大名府城也是大名县、元城县的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