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活捉多尔衮(第3页)

 倒马关是太行八陉飞狐陉的关口,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称为“常山关”,后来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北魏时期就将关口也称为“倒马关”。进入明代后,关口才统称为“倒马关”。倒马关分上城和下城,上城修建于洪武年间,下城即倒马关,修建于景泰三年(1452年),上城、下城相距5里,墙高三丈,下宽一丈八尺,上宽一张二尺。关城设东、北、西三个城门,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过,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 

 驻守倒马关的清军佐领是瑚密蔷,他是满洲镶黄旗人,姓佟佳氏。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随阿济格入关劫掠,在昌平、遵化击败明军,后到卢沟桥侦查北京军情。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参加了进攻杏山之战。崇祯十五年(16si2年),他参加松锦会战,因功授骑都尉。去年随多尔衮入关,奉命驻守倒马关,现在他手下有1千人。历史上,16si6年他在率部进攻南明唐王时,在钱塘江边被南明军队击毙。 

 泰山军用步兵炮让倒马关的清军领略了什么叫真正的热兵器,瑚密蔷被打死后,余下的清军选择了投降。 

 插箭岭位于广昌县(今涞源县)县城南偏西30里的白石山西,始建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七年(1528年)建正城,城堡呈圆形,有南、北2座城门。插箭岭长城与北京等地的青砖长城截然不同,它是完全就地取材的,因此是个石头长城。插箭岭南36里就是倒马关。传说当年杨六郎与辽军在倒马关激战,辽军渐处下风,就答应以射箭划界。杨六郎箭落之地,就是辽军退后之所,于是杨六郎一箭飞出30多里后落下,箭落之岭就称为“插箭岭”。 

 山西有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桑干河等,于是形成了数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可是,这些峡谷被流水深切,河床内砾石嶙峋,平时干涸,雨后洪水来势凶猛,并不利于人马通行,因此穿越太行山的道路一般不选择深谷,而是多利用山脊之间的隘口,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八陉”。除了太行八陉外,其它可供商旅通行的关口就有广昌的插箭岭,还有河南林县的玉峡关,山西和顺县的马岭关、辽州(今左权县)的峻极关,北直隶真定府阜平县的龙泉关等。 

 驻守插箭岭的清军佐领是金应得,他是辽东沈阳人,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后降后金,隶汉军正黄旗,多次参加对辽东明军的进攻,授云骑尉。去年随多尔衮入关,奉命驻守插箭岭。 

 尽管金应得手下只有500人,但他与瑚密蔷一样,见泰山军来攻后拒不投降。祖立言就用步兵炮、燧发枪全歼了关城上的清军。 

 朱成矩、祖立言拿下倒马关、插箭岭后,在倒马关、插箭岭